随着国家对中医科研支持力度的加大,近年对临床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多,成果也年年增收。可以说,中医临床科研在全国上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在我们为中医临床的蓬勃发展感到欣慰的同时,有一个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中医临床科研的果实应当结在哪里?
我们已经看到,年年获批的研究项目在增多,项目级别在提高,获奖成果也越来越多,但是临床的诊治水平并未出现与之相应的提高。
临床科研毫无疑问当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其成果就是为了向临床推广应用,以提高临床的诊治水平。而我们当下看到的景象则是,通过鉴定的成果很多,而得到临床推广应用的则很少。大多数的情况是,成果一经鉴定便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了。
中医的基础研究最终也是为临床应用服务的,但是需要一个研究转换的过程,不可能每一项基础研究成果都能马上在临床上开花结果。而临床研究产出的成果就是要应用于临床,不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即便是存在一些问题,也可以在临床应用中通过实践加以完善和修正。所以,既然是在临床研究中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就应当在临床开花结果,如果结不出果,就不能算是“优良品种”。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临床科研成果如何评价的问题。临床科研成果的评价最终应由临床推广应用的情况给出答案,而不仅仅是根据书面的科研报告定论。眼下临床科研成果的鉴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只看资料不看实践,以资料定乾坤。所以,临床科研的工夫最后也都下在了研究报告等资料的组织和准备上。由于资料是完善的、合格的,也就很少有成果鉴定是通不过的。这是造成临床科研成果只开花不结果的主要原因。
所以,临床科研的果实不应当结在书面报告上,而应当结在临床的推广应用上。也就是说,研究成果能不能通过鉴定,最终要看在临床的重复应用情况。只有这样做了,我们的成果才能个个货真价实,个个是“优良品种”,才不会出现只开花不结果的情况。
我们要尊重国家对中医科研的重视,要珍惜国家给予的经费投入,因为国家对中医科研的投入已经不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我们的科研成果只是数量在增加,临床疗效没有提高,那就是一种浪费,一种财力与人力的巨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