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讲述
老张,男性,今年63岁,退休干部。
今年7月,我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到上海旅游一周。回到北京两天后我感到疲乏,胸口下(剑突下)出现阵发性疼痛,无放射痛。由于旅游期间饮食不太规律,食物较平时油腻,再加上既往我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胆囊炎病史,以为是胆囊炎复发,就到北京某医院外科就诊。当时体温37℃,心率81次/分,血压140/85mmHg,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胸口下偏右侧轻度压痛,无反跳痛,B超显示慢性胆囊炎。医生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开了消炎利胆药左氧氟沙星口服。
服药3天,疼痛无缓解,且疼痛以凌晨时易发作,并伴有胸闷、气短,于是我又到该院心内科就诊。查体血压135/80mmHg,肺部正常,心界不大,心率86次/分,心律齐。查心肌酶谱正常,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Ⅱ~Ⅲ、avF、V1-V3导联ST段下移0.05-1.0mV),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让含服硝酸甘油,拜阿司匹林、立普妥口服。
治疗两天后,我的疼痛还是无明显缓解,于是又到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就诊。接诊医生查体时在我的右侧前胸及背部发现了两处簇集性分布的米粒大小的水疱,建议我到皮肤科就诊,被诊断为带状疱疹。医生给我开了阿昔洛韦抗病毒,维生素B1、维生素B12营养神经治疗,外用酞酊胺擦剂。此后未再出现新疱疹,原有疱疹逐渐干燥、结痂。我在出疹12天后疱疹消失,复查血常规正常,3周后疼痛明显减轻。
■专家点评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以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病毒在原发感染人体后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可长期不发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就会被激活而致病。像老张这样旅游归来后发病的情况很常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最容易感染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皮损者不难诊断,但部分患者发病初期仅表现为局部疼痛或不适感而没有特异性的皮疹,加上该病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故临床上初诊误诊时有发生。
带状疱疹易被误诊的症状很多,主要表现为牙痛或耳周围肿痛;胸部的肋间神经受损者,由于表现为剧烈的胸痛,还可误诊为心绞痛,甚至做冠脉造影等检查;腰部的带状疱疹还容易被误诊为肾或输尿管结石;骶部的带状疱疹易被误诊为坐骨神经痛;腹痛被误诊为胆结石、阑尾炎。误诊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医疗费用和精神负担,最重要的是耽误了疾病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增加了发生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可能性。更有甚者,有些病人因被误诊为阑尾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而进行不必要的手术。
老张的求医经过就反映了这一情况,其就诊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造成的。因为没有皮疹仅有疼痛,加之其原有冠心病、胆囊炎、胃炎,往往会考虑原有疾病复发。而作为其他科室的专科医生,由于思维惯性及思维局限,往往首先考虑本专科的疾病,加之患者的诱导,辅助检查又符合相应的诊断,难免产生误诊。幸而老张在出现皮疹后再次到医院就诊而得到正确的诊疗,避免了延误病情。
结合老张的经历,笔者认为要预防带状疱疹的误诊,医患双方要注意做到以下方面:
就医生而言,应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细致地做好物理检查;提高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对于老年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易感人群单侧、病程较短、沿神经放射、查不出阳性体征的具有神经痛特征的疼痛,应考虑带状疱疹的可能;对老年患者有多种疾病者,切忌先入为主,而应全面分析科学诊断;要加强医患沟通,注意观察疾病发展,如经治疗未见好转或症状加重,应考虑其他诊断。
就患者而言,要知晓带状疱疹的相关知识;对于急性起病的疼痛,如果其性质与原有基础疾病发作性质和程度不同,不应想当然认为是旧病复发,而应及时就诊并提醒接诊医生注意;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对治疗的反应,如疗效欠佳或者出现皮疹,应随时复诊。(邹漳钰整理)
■链接:
带状疱疹好发于老年人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但它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因此掌握预防措施极为重要:
1.防治感染。感染是本病的诱因之一。老年患者应预防各种疾病的感染,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寒暖交替,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2.防止外伤。外伤易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容易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注意避免发生外伤。
3.增进营养。老年人应注意饮食的营养,多食鱼、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及新鲜的瓜果蔬菜,增强体质,预防发生与本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