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那一抹微笑的温暖

2018-12-13 15:44:03浏览:20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袁辽荣是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215临床部心理二科护士长,和人说话时,她白净的脸上总是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这笑容里有着一个

  袁辽荣是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215临床部心理二科护士长,和人说话时,她白净的脸上总是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这笑容里有着一个军人的坚毅和干练,更多的则是包容和温柔。

  从军医学校毕业至今,袁辽荣在215临床部从事精神疾患护理工作23年。

  在多年的坚守中,她先后经受了千余次精神病病人的侮辱、打骂和骚扰,放弃十多次改行、跳槽的机会,不断探索精神病患者护理新路,累计帮助万余名精神失常患者重获新生。

  

  “真正爱上一个岗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实践的历练……时间越长,磨炼越多,感悟越深,爱得就越扎实。我爱我从事的这份工作,因为这里有我难以割舍的患者,有我所追求的事业,也有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摘自袁辽荣的日记

  “吱……咣当。”身后的大铁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铁门内的病人大多眼神冷漠、空洞,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灰色的世界。1988年,袁辽荣从大连军医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原解放军215医院精神科。刚参加工作时,她是笑不出来的。

  “这个护士身上真香!”一个患者在她身上闻着。

  稍不留神,又有一个病人伸出手迅速地在她脸上摸一把,然后兴奋地叫着、跳着。

  有一次上夜班,23时查房时,一位病人走到她跟前突然捧住她的脸亲了一下。她使劲挣脱,然后冲进卫生间,连刷了3次牙。当时,袁辽荣还没有交男朋友。

  精神疾患临床护理的对象是特殊的。每天,护士们不仅要负责病人的发药、输液等基础治疗,还要为他们端屎接尿、擦洗身体、喂饭更衣,组织心理宣教、娱疗活动等生活、心理护理。护士每15分钟要巡视一次病区,每个病人都要查看一遍。与袁辽荣一起工作的护士唐爱红曾经作过计算,袁辽荣每天要在病房走4万多步,相当于20多公里的路程。

  袁辽荣说,精神疾病患者在她心里经历过一个“坏人—病人—亲人”的角色转化过程。这么多年,除夕夜她都是陪着病人在医院里度过,以前是怕病人出事,而现在对病人已经产生出了一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愫。

  

  “一看到患者那种迷茫的眼神,我就觉得患者离不开我。如果都走了,谁干?我觉得我就应该在这里。”——摘自袁辽荣的日记

  心理二科护士闫爽在工作中总想起袁辽荣的话:“尽管病人的精神、心理意识存在某些缺失,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要以平等、尊重的目光平视患者。”

  袁辽荣对病人的呵护是从最细微的称呼入手。与患者交流时,她不是简单地称呼患者姓氏,而是根据患者心理喜好和兴趣特长冠以昵称,让他们感到别样的尊重。有的患者自认为是单位领导,袁辽荣就称呼他们“主任”、“科长”;有的患者喜欢绘画、书法,袁辽荣就称呼他们“画家”、“教授”……她还经常通过扮演“妈妈”、“阿姨”、“女儿”、“老乡”等角色,填补患者心灵深处的情感空白。

  照顾患者老方,袁辽荣可算是想尽了办法。老方牙齿不好,但喜欢吃水果,袁辽荣便时常把水果刮成果泥给老方吃;老方喜欢吃鱼,袁辽荣就把鱼刺一根根地挑出来,再喂给他吃;春天,她为老方买回轻便的布鞋;夏天,她把老方的帽子洗净收好;冬天未到,她又早早为老方把棉衣、棉袜准备好……

  在袁辽荣和全科人员的悉心照料下,老方过得很快乐,每到春节,家人接他回家过年,他都不肯走。(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袁辽荣说,多年的精神病人护理生涯,让她对生活和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23年里,一同分配到医院的6位同事已经先后调走,袁辽荣却始终坚守。

  

  “病人发病时没有理智,但恢复后,他们是多么可爱的人啊!我们要用最精湛的技术护理好他们,才对得起这顶燕尾帽,这身绿军装。” ——摘自袁辽荣的日记

  几年前,心理二科有个患者无故出现腹泻症状,走路不稳,肢体震颤,后来出现脱水、昏迷症状,经抢救才转危为安。医生说,病人是由于服用锂盐而出现了药物中毒。如果能早点发现,病人就不会出现危险了。这句话让袁辽荣警醒:“护理工作不单是看护和机械地打针、发药、测血压,也要有质量、有标准,必须不断提升自己。”

  不久袁辽荣就报考了全国自学高考护理专业。此时,她的孩子才6个月大,上课又很远,中午要坐几站车回家给孩子喂奶。她哭过,但还是咬牙坚持了4年,全院一同报考的有18人,唯有她坚持下来了。

  此后,她的业务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人性化护理、互动化护理、集体化护理、梯次化护理等护理模式就是她结合所学业务知识创立的。目前,她的“后续关怀”护理法已经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帮助。

  “袁护士长,我想回来住院!”2000年秋季的一天,曾在心理二科治疗的老病号老何,直接到袁辽荣的办公室来找她。在交谈中得知,老何得病后妻子与他离婚了。邻居朋友,甚至家里老小都不愿与他多说话。原先工作的工厂又不敢让他回去上班。

  袁辽荣利用周末,随老何一同回到家。并为老何带来了帮助心理疾患病人康复的资料,并耐心细致地告诉老何家人怎样帮老何渡过难关。随后,她又来到老何所在的工厂,把老何病情稳定的现状告诉厂长,说服厂长给老何工作的机会。

  在袁辽荣的奔走下,家人对老何有了理解,工厂也答应让他回去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工作稳定后,老何又找了新老伴儿。

  有了这次经历,袁辽荣想,如果患者出院后,能经常把生活工作的信息反馈给医院,由医院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帮助,那么患者复发率就会降低。在她的倡导下,医院建立了出院患者康复档案和爱心互联制度。有了康复档案,患者出院后,医院可以定期与患者本人、家属、社区和单位保持联系,进行跟踪随访,一旦发现复发苗头,第一时间处理。爱心互联卡可以及时准确地将患者信息反馈给医院,也能将医院意见传达给家属。这套方法就是“后续关怀”护理法。

  近3年来,袁辽荣所在的心理二科先后有近百名患者治愈出院,复发率降低了31%。

  

  “有人问过我,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我说,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做心理疾患的护理工作要讲良心,一定要对得起病人对我们的信任。 ”——摘自袁辽荣的日记

  袁辽荣的父亲正月初一过生日。父亲的家离她单位200公里。结婚20年,她一次也没有回去给父亲过过生日。当护士时,初一她值班,当护士长后,她怕科里出问题不敢走,即便是父亲60大寿、70大寿也不例外。

  袁辽荣说,曾有人问过她这样的付出值不值得?她说,人不应只对自己负责,要对别人负责。每天看到病人情况稳定,她的心里才舒服。

  据了解,目前,袁辽荣所在的心理二科常年有七八十名病人,但护理人员总共只有10人。这几年,心理二科陆续来了一些新护士,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起初不敢接触精神疾病患者。袁辽荣一次次地鼓励、引导他们,还亲自担负起为病人导尿、抠便、洗澡等脏活、累活,给他们留一段心理“缓冲期”,然而这些年轻护士依然走马灯似的走了。

  袁辽荣说,国家应适当提高合同制医护人员的福利待遇,才能吸引更多人才为精神疾病患者服务。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首届泛亚太军事医学大会闭幕

上一篇:

灾难性成批伤早期救治与创面修复论坛举办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