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是在现代影像引导、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和模板定位系统等技术帮助下,将具有放射性核素包壳的籽源植入到肿瘤体内,通过放射性核素持续释放射线,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克服了传统外照射的放射生物学缺憾,真正实现了肿瘤局部剂量更高和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损伤更小的放射治疗理念。放射性粒子治疗在颅内肿瘤、头颈部肿瘤、肺癌、胰腺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和椎体肿瘤治疗中均显示了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作为新技术、新疗法,粒子治疗在技术层面上尚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让植入的粒子手拉手
目前临床使用的放射性颗粒源是125碘和103钯,直径8mm,长度4.5mm。125碘粒子半衰期为60天,103Pd粒子半衰期为17天,人体组织中的半价层分别为1.5和1.7cm。研究证明,103钯粒子更适于治疗增殖快速的肿瘤,而125碘粒子适合增殖缓慢肿瘤的治疗。由于目前这两种粒子源均是单个的颗粒源,因此,临床治疗时容易发生粒子位置移动,导致肿瘤局部剂量降低。
另外,根据国外报道,粒子迁移到其他组织器官可引起相应器官栓塞。但是根据我们近10年的临床经验,通过影像学引导实施粒子治疗,很少发生粒子移位,几乎没有发生器官栓塞等并发症。目前临床克服粒子迁移的办法是粒子链技术,也就是将粒子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材料连接起来。这样,由于彼此之间的牵制,很少发生位置改变或幅度大大减小。目前国外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我国尚处于前期开发研制当中。
图像引导定位不够精准
目前放射性粒子治疗大都采用超声和CT引导下进行。国外有专门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超声和CT定位引导系统,大大提高了粒子治疗的精度。但对其他系统的肿瘤治疗尚没有专门、规范和统一的设备及技术用于指导粒子治疗。开放MRI在国外已研制成功并进入临床肿瘤介入治疗。它兼顾了超声和CT的优势,具有精度高、适时监视的优点,缺点是造价昂贵、费时。
目前我国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研制出了用于胸部和体部肿瘤治疗的模板定位系统,申请了国家级专利,但尚没有全面经过临床检验,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均需要进一步验证。
实际植入数量可验证
放射性粒子治疗需要特殊的治疗计划系统、计算治疗肿瘤所需的剂量和粒子数目。目前国外计划系统只适用于前列腺癌的剂量计算。粒子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体位的变化、术中所见肿瘤与影像学检查时的偏差、粒子植入技术熟练程度等均可以导致实际植入粒子位置和数目与术前计划发生偏差。为了更好地了解肿瘤实际接受的照射剂量,粒子治疗后往往需要进行剂量学验证。具体办法是在粒子植入后对肿瘤部位重新进行CT扫描,并将扫描图像传送到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用计算机和人工结合的方法识别粒子位置和计数粒子数目,计算剂量,这个时候的剂量即是肿瘤实际接受的照射剂量。
施源器操作应更简便
施源器就是将粒子源装载到特殊的设备内,通过这个设备将粒子送入肿瘤体内。施源器应具有防护功能,使用快捷、方便和操作简单的特点。目前国外生产的施源器精度很高、操作简便,清洗和消毒均方便,深受医生欢迎,但是造价十分昂贵。我国多家企业已经研制出转盘式、手枪式和导管式施源器,防护均达到国家法规要求,并进入临床使用。但其操作相对复杂,精度尚需要提高。
多中心研究是当务之急
放射性粒子治疗在早期前列腺癌的应用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成为标准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在我国放射性粒子治疗主要用于那些失去手术机会、转移或复发的肿瘤治疗。对于早期实体肿瘤、局部晚期肿瘤综合治疗等方面,均没有多中心随机研究,导致这样的技术只能用于那些最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而临床晚期肿瘤治疗疗效无论采取何种技术,预后均会大打折扣。因此,进行多中心随机研究是粒子治疗进入主流技术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