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11月1日电 题:8年艰辛攻关 解决世界难题——第四军医大学“换脸”术开辟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新领域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教授带领研究小组历时8年攻关,项目“异体颜面移植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解决了“换脸”手术技术和术后康复的难题,恢复了面部功能,重塑了面部形态,维持了移植组织的长期存活,手术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自体组织移植,为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开创了新领域。这项成果在近日揭晓的2010年军队医疗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毁容不仅影响面部功能,而且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创伤、烧伤、肿瘤切除可以造成颜面部器官的严重毁损;现代战争中,爆炸伤发生率、特别是颌面部发生率显著增加,会对参战人员造成严重毁容。目前国内外整形外科广泛采用自体组织移植进行修复,虽然可以有效覆盖创面,但自体组织移植对于严重毁容患者修复效果不理想,难以逼真的再造出面部毁损器官,同时造成供区继发损伤;赝复体虽然外形逼真,但缺乏功能;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再造面部器官仍然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如果单纯从外形考虑,异体颜面组织移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异体颜面移植面临手术技术和术后康复的问题。由于组织种类多,断面不整齐,要考虑内部腔道的对接,外部体表器官的衔接,功能的恢复以及外形的完美修复,手术操作极为复杂。由于皮肤与粘膜抗原性强,易发生排斥反应,免疫抑制药物用量大,容易出现副作用。此外,患者术后对新的容貌自我认知与家属对患者新容貌的认知十分重要,心理调试与内脏器官移植相比难度更大。
面对挑战,郭树忠带领研究小组开展了异体颜面移植方面的系统研究。2002年,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兔异体颜面移植动物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和尸体解剖研究,积累了相关临床经验。应用该模型筛选出了免疫抑制药物最佳用药方案,首次发现通过局部干预和用药可减少免疫抑制剂全身用量,降低了其毒副作用。通过尸体解剖,研究了异体颜面移植的切取层次、血供范围及手术方案,为临床开展异体颜面移植奠定了基础。
在申请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之后,他们决心要真正实现一次“换脸”,准备在临床上开展异体颜面移植手术。2006年4月13号,经过长达17个小时的手术,他们开展了世界第二例异体颜面移植术,成功解决了血管吻合与血液供应,骨骼、软骨、肌肉、腮腺等组织对接,出血与感染控制等一些列手术关键技术。术后经过两次手术修整,患者恢复了面部功能,重塑了面部形态,手术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自体组织移植。针对异体复合组织中皮肤黏膜抗原性强、容易发生排斥反应的特点,他们设计并应用了四联免疫抑制方案,通过精确的血液药物浓度监测,调控免疫抑制药物用量,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维持了移植组织的长期存活。根据心理测试评估结果,进行了心理干预,使患者及其家属很快接受了移植后重塑的容貌,心理康复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手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与法国开展的世界首例异体颜面移植手术比较,他们包含的组织量更多。
国际著名移植专家、世界首例手移植医生杜伯纳德在述评中指出:“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开创了组织器官移植的新篇章,巴黎和西安的两个团队为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美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海林在美国整形外科杂志上撰文指出:郭树忠医生作为异体颜面移植的开拓者,在其发表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异体颜面移植手术方法,对于后续开展此其类手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推动异体颜面移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军队科研项目的资助。共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篇,其中在国际著名杂志《柳叶刀》发表论著和述评各1篇,影响因子达28.409。在13次国际学术会议和7次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报告,为国际上后续开展的数例异体颜面移植提供了经验,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医药科技新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