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不要拿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2018-12-13 15:53:26浏览:74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我同意韩启德院士提出的“技术至上”会导致医学离人渐远的看法。要避免“技术至上”现象,除了改革医学教育模式、继续推行生

  我同意韩启德院士提出的“技术至上”会导致医学离人渐远的看法。要避免“技术至上”现象,除了改革医学教育模式、继续推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外,也要加强对医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医生除了关注技术外,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环境、人文等各方面内容。

  技术崇拜受利益驱动

  我觉得寄希望于通过研究发展生物技术来解决人类疾患,是在战略上出了问题。单纯追求生物技术,忽视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导致医疗乱象纷至沓来。

  目前大家对生物技术过分崇拜。64排CT不满足,还要128排、360排,甚至500排CT;发明了球囊不行,还要研发应用各种药物支架。热爱技术可以,但相信技术能解决一切健康问题的想法是不可以的。结核病是怎么遏制的?有人说是因为链霉素的发明。但我觉得,卫生条件、环境条件的改善是根本原因。去年印度因为在控制结核病方面的杰出贡献受到WHO的表彰,他们改善了当地穷人的居住环境。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们就执着地探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是实际上,我们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

  为什么会出现生物技术崇拜现象?推手是企业,受利益的驱动。由于生物技术的推动,学科越分越细,医生也越来越单打独斗,只见病不见人,忽视了影响疾病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很多医生就如马克·吐温所描述的“手里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医生应加入预防工作中

  由于对生物技术的崇拜,从美国开始,把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分开,临床医生看一个个病人,公共卫生医生看一个个群体,医生们失去了整体观。临床医生成了坐在医院等人得病的人。这使医生这个职业看上去很荒谬。很显然,病人越多,医院效益越好,医生收入也就越高。

  医学需要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技术是医疗水平的基础,技术的发展可见。真正艰难的努力在于,社会对医生职业角色的认识和医生的自我认知基本达成一致。作为医生,一定要投入到疾病预防事业中。

  周日我给居民开健康讲座,周一看门诊一下子来了11个心肌梗死的患者。我认为,当坐堂医生、针对疾病终末期治疗的模式已经过时,重视预防、服务健康的时代已经到来。医生要树立大医学、大健康的概念,主动承担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责任。防和治不能分开。(本报记者吴卫红整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医生应做献血榜样

上一篇:

成都军区37医院:岗位是创先争优的好平台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