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我真正读懂这句话,还是在读了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墓碑后面的字》之后。
散文这样描述——野地里有一块特殊的墓碑,碑文写道:“某某之墓。”死者生卒年代为1966年~1995年。石碑后面还有一行字:“妈妈我想……”“想”后的字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字是用小学生用的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看来是死者的孩子。作者想象这个失去妈妈的孩子,独自一人来到荒郊野外,泪水沿着面颊流下,在妈妈墓碑后面写下了“妈—妈—我—想—你”5个沉甸甸的大字……这5个字的力量太大了,让人热泪盈眶。一个正需要母爱的孩子失去了他心中最亲爱的人,其不幸简直难以言表。
散文中孩子的妈妈年仅29岁就去世了。她是怎么死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最近一件发生在一位同龄母亲身上的事,却着实让我震惊。来自安徽的29岁产妇在某平安医院实施剖宫产时大出血,被医院宣布死亡。一个小时后,产妇奇迹般地醒来求救。她丈夫赶紧求助于医生,没想到“医生像见了怪物一样挣脱,快步离开”;丈夫又找到一位护士,可“护士进了一间病房,把门反锁上,怎么敲也不开门”。可怜的男人走投无路,见到医生便跪下哀求,可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忙。最终,产妇死亡,身后留下一个5岁的大女儿和一个刚刚来到人间的小女儿。
这位产妇是不幸的,在29岁的韶华岁月,带着对两个孩子的牵挂匆匆离开了人世。她的丈夫也是不幸的,没了妻子,一个人带着两个女儿,这日子可怎么过呢?小女儿是不幸的,一出生就没见过妈妈,所幸她还不懂得悲伤。最不幸的是那个5岁的大女儿。在夜晚她睡不着觉的时候,在黄昏她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在被人欺负的时候……她都会想起妈妈。我仿佛看到一双童稚的眼睛,泪水正沿着眼眶蓄积,然后顺着眼角流下。
细想起来,不幸的还有这家“平安”医院。医院赔钱事小,但其形象受到重创,以后谁还敢到这家医院看病呢?至于那些见死不救的医护人员,连最起码的职责都不愿承担,最起码的良心都没有,哪些医院还愿意接纳他们呢?就算不用为生计担忧,但面对死者,面对可怜的孩子,他们能心安理得吗?
裘法祖早年在德国从医,曾为一名妇女行阑尾手术。术后没几天,妇女突然去世,经解剖发现死因是感染所致,与手术无关。但当时,裘法祖的老师看着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她可是4个孩子的妈妈!”60多年后,裘法祖在《六十五年外科生涯的感悟》中写道:“60多年前老师的这一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始终在教育我,并影响我在60多年外科工作生涯中的作风和态度。”
如果医者永远存有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就可能减少这人间的不幸,至少不会沦为不幸的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