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多月前,病人梁女士和家人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做手术;现在,她已经重新振作起来,即将回到工作岗位。在北医三院回访时,梁女士说:“排除了身体里的‘定时炸弹’,我现在总算踏实了。”
今年年初,梁女士开始感觉腿发麻,这种症状越来越严重,还伴有强烈的灼热感。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她脊髓里长了肿瘤。带着忐忑与不安,梁女士慕名找到了北医三院骨科刘忠军主任,并被确诊为骨软骨瘤。这种肿瘤多见于四肢和脊柱,像梁女士这样肿瘤长在锥体并深入到脊髓的情况极其罕见,国内外文献至今尚无相关报道。
影像资料显示,肿瘤很大,从椎体延伸至脊髓,椎管4/5的空间已经被肿瘤占据。正常脊髓截面为椭圆形,而就诊时梁女士肿瘤处的脊髓已被压成月牙形。如果仅仅从片子上来看,病人应该已经瘫痪在床,无法正常生活。当时,梁女士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严重不符。但是,如此巨大的肿瘤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埋在身体里,随时会导致病人瘫痪。只有拆除这颗“定时炸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问题。但从脊髓内摘除这么大的骨性肿瘤,很难避免对脊髓的干扰。脊髓功能代偿已近极限,任何微小的刺激,都有可能导致病人瘫痪。
病人及家属都没有想到情况会如此严重。对29岁的梁女士来说, “瘫痪”两个字她从没有想过,现在却突然之间离自己这么近,实在难以接受。刚一听说要手术,她就有些抵触心理。自己本来只是想看好腿发麻的问题,没想到要面临如此大的风险:手术如不成功,她将一辈子躺在床上。这种恐惧感令她度日如年。
其实,要不要手术对医生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艰难的抉择呢?梁女士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问题,生活质量也很高,很难理解不手术的话疾病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她接受手术,对术后的预期也会很高。万一手术效果不理想,与病人的期望形成很大落差,极易产生医患矛盾。然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刘忠军和他的团队决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病人。
两周的时间,对大多数人来说稍纵即逝;但对梁女士来说,却显得格外漫长。
在这两周时间里,骨科大夫们积极与病人沟通。每次查房,刘忠军都会跟病人讲解病情。同时,他单独约见了病人家属,讲清疾病的疑难危重程度及手术的利害关系,告诉他们手术怎么做、怎么确保病人安全、出现紧急情况时的救治措施等。经过两周激烈的思想斗争,病人最终选择了手术治疗。
如此高风险的手术,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骨科全科大查房时就此病例专门进行了讨论,充分考虑了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对策,并制定出周密的手术方案。
手术安排在8月20日,刘忠军主任亲自主刀。他为病人选择了创伤相对较小的颈椎前路手术。普通颈椎前路手术出血量一般不超过300毫升,而梁女士肿瘤周围血运丰富,出血凶猛,出血量高达800毫升。由于手术视野暴露很局限,刘忠军小心翼翼地操作。历时近3个小时,肿瘤终于被全部剔除,手术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大家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术后第一天,病人腿发麻和灼热症状减轻。术后第三天,梁女士出院了。刘忠军主任介绍说,骨软骨瘤属良性肿瘤,以后复发的可能性极小。梁女士则感激地说:“多亏遇上了有责任感的好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