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提要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一日大雨,鲁班与妻子比谁的手巧,看谁能想出不让行人淋雨的办法。鲁班一夜之间修起了十里长亭,而妻子则发明了雨伞。
长亭固然壮观,却失之固定和有限;雨伞虽然小巧,却方便实用。军队师以下单位的卫生机构,正是这样一把把可以在基层官兵身边随时、随地打开的健康“保护伞”。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推进,一些不可回避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一些现象应引起普遍重视,如基层卫生资源效能发挥不好、卫生机构功能弱化、卫生人员技术水平偏低,等等。
如何在基层官兵身边撑起、撑好一把把方便实用的“健康保护伞”?从去年开始,广州军区开始了长达一年时间的探索,他们的探索经验给人启迪。
基层卫生干部技术弱化引起关注
“队长,我腿疼好几天了,开张转诊单吧,我想去医院看一下。”前两年,每逢周一、周三,像这样要求开转诊单的官兵,某团卫生队队长廖孝文都能接诊10个以上。因为第二天,也就是周二、周四,是该团统一组织伤病员赴驻地体系医院转诊的日子。
最多的一年开出137张转诊单,这几乎占到了年门诊量的30%。回忆起这段经历,廖孝文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这些转诊的官兵也不全是卫生队治不了的病,普遍是主动要求转诊,原因是对卫生队的医生信不过,营卫生所更是很少有人问津。”
基层卫生干部离官兵最近,按说应该是官兵看病就诊的第一道关口,可为何引发如此信任危机?这是个别现象吗?
请看两个真实的故事镜头:
片断一:某装甲团修理所士官小刘,修车时不小心一锤落在大拇指上,导致指肚裂伤。营卫生所医生为其清创包扎。三天后,拇指越肿越大,疼痛不止。转诊到驻地体系医院检查,才发现溅入伤口的铁屑未被取出,导致感染化脓。若非及时发现,拇指差点难保。
片断二:某师司令部一名参谋经常感到浑身乏力,不到两个月瘦了10多斤,到团卫生队检查,得到的结果让他心头一震:怀疑是癌症。惊慌失措的他连忙请假复查,一连奔走3所驻地医院,确诊他患的是甲亢。这之后,哪怕遇有头疼脑热的小病,他都自己掏钱到地方医院治疗。
问题究竟出在哪
一根神经,触痛全身脉络。
基层卫生干部遭遇信任危机不是个别现象,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哪里?去年,全区范围的调查研究全面铺开。广州军区联合工作组兵分多路,深入查找问题原因。
很快,一份调查报告摆在了军区领导案头。
——技术水平提高困难,造成技能停滞不前。受客观因素影响,基层卫生干部学习培训少、学术活动少、实践锻炼少,长期处于“放电”不“充电”的状态。据统计,某团连续工作5年以上没有进修过的卫生干部占77%。
——人才使用效益不高,存在资源闲置的隐忧。基层卫生干部的服务对象是部队青年官兵,这是一个健康群体,患病率低,发病也多为常见病,导致基层卫生干部平时接触病员少、病种单一,人才闲置和浪费现象较为突出。
——人员流动缺乏规划,形成职业发展的“瓶颈”。基层卫生干部交流机制不够健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受编制限制,职业发展道路较窄,许多人存在不安心基层的现象,试图通过调离、转业、考研等改变现状。
广州军区党委敏锐地意识到:加强基层卫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牵动全局的紧迫课题;基层卫生干部队伍要“输血”,更要增强“造血”功能,不断提高卫勤保障能力,重塑队伍整体形象。
双百医官“换岗工程”启动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选在哪里?
今年年初的一个电话,让在基层一干就是7年的某团卫生队医生徐宗一连兴奋了好几天:上级通知他做好准备,到第421医院普外科进修培训1年。
和徐宗一起打起行囊走进各个大中医院进修的,还有军区其他单位的一共100名基层军医。与此同时,大中医院也派出100名军医顶岗代职来到各基层部队。如此大规模、成批次的军医换岗工程,背后是广州军区的一项重大决策:作战部队和体系医院双向互动培养,全面加强基层卫生力量建设。
“100名军医顶岗代职,100名军医进修培训,规模、力度可谓空前。而且,‘双百换岗工程’我们将每年坚持,这样一来按照军区干部基数,我们就可以实现基层卫生干部,特别是年轻基层卫生干部平均每5年有一次到大中医院进修培训1年的机会。”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吴烈冲介绍说。
记者在各大中医院的进修培训计划表上看到,他们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梳理进修需求,拟制进修方案,突出急危重症如何处理、常见训练伤如何诊疗等部队卫勤保障现实问题,重点组织创伤外科、呼吸内科、骨科等专业培训,遴选有经验的医师担任老师,开展“一对一”带教。
手术台是卫生干部培养提高的主阵地。徐宗来到421医院进修以后,已先后全程参与了20余台手术。“刚开始时他连缝针都手发抖,经过几个月的锻炼,现在像大腿骨折这样的手术都可以轻松拿下。”带教老师、该院骨科主治医师熊学华对“徒弟”的进步很满意。
100名医疗专家到基层营连坐诊,同样带来新风扑面。在为官兵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的同时,顶岗代职的专家骨干还把先进医疗技术带到基层一线,对卫生干部进行面对面辅导、手把手传授,既培养“全科军医”,又打造专科特长,基层卫勤保障气象为之焕然一新。据某集团军统计,今年上半年官兵常见病、多发病、训练伤的发生率比往年分别下降了10、15、23个百分点。
集中训管潜力大
今年6月,某师驻地一例车祸伤员紧急送往师医院。在该院代职的181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李雄辉,迅速指导医院卫生骨干展开“脾全切”、“肝修补”手术,成功完成前期急救。在急救过程中,李雄辉对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实施全员帮带,使这一技术模块整体水平大幅攀升。
我们再来看一看实施这次手术的小组名单,他们分别为:师医院三所所长姚凌峰,某团一营卫生所军医董正华,某团四营卫生所军医冯俊杰等。
一营卫生所军医、四营卫生所军医,这些基层卫生干部怎么会在师医院主刀手术,况且是这样高难度的综合性手术?原来该师正探索推行一种“集中管理、派出保障”的全新模式,即:基层卫生干部集中到团卫生队统一管理使用,平时1/3参加日常保障,1/3人员开展专业训练,1/3人员到体系医院或师医院进修培训;有任务需要时,则灵活抽组人员实施派出保障。
人才资源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是基层卫生机构存在的普遍现象。去年底,广州军区在调研这一问题的同时,注意到另一个现象,那就是随着部队营房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进,部队营区日益集中。
营区的集中,为基层卫勤保障改革创造了条件。广州军区在去年先期试点的基础上做出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 “集中训管、伴随保障”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卫勤力量统一筹建、卫生人员集中训管、药品器械集中使用、日常医疗集约保障、执行任务伴随保障。
军区联勤部领导用“三个有利于”归纳这一改革的好处:有利于卫生干部开展业务交流,增加实践锻炼机会;有利于优化工作环境,激发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整合卫生人才力量,科学配备卫生资源,提高服务保障效益。某团军医曹曙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一直待在营卫生所,有时候一周也见不到一两个病号,为了不荒废自己的专业技术,他一直想调到中心医院去,为此没少挨领导批评。“集中管理、派出保障”改革后,曹曙有病人看、有手术做,潜能被全面“激活”,如今他已是卫生队的骨干,也很安心基层工作。
“集中管理、派出保障”改革也大大提高了实战保障效能。7月中旬,某集团军组织该团全员全装远程机动演练,演练命令一下达,各营卫生干部立即按编制归建,团卫生队及时跟进保障,保证了对演练途中15例突发伤情的及时治疗。演练讲评会上,集团军领导说:军溃于病,兵败于伤。这次演练之所以圆满成功,有力的卫勤保障功不可没。
既打“强身剂”又吃“定心丸”
扎根广西边防23年的军医许宗凡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机会交流到军区门诊部工作。
手拿行政介绍信,临近本级职称最高服役年限的许宗凡激动不已:到军区门诊部不仅意味着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通过相关考核还可晋升高一级职称,再也不用为后路担忧了。
许宗凡的经历,是广州军区基层卫生干部“良性流动”的一个缩影。一手抓培养提高,一手抓管理使用,加强基层卫生干部队伍建设,必须“两手都要硬”。今年,四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师级以下部队卫生干部培养提高和管理使用的意见》,广州军区借着这股“东风”,对基层卫生干部的“进、出、调、训、管、用”等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
有计划、按比例实施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卫生干部内调交流;
按照“超不调进、缺不调出”原则,严格按编制配备基层卫生干部;
按照“计划选调、择优选调”原则,自上而下选调卫生干部到大中医院工作,由军区每年统一组织一次……
与此同时,他们还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把基层卫生干部纳入全区重点人才工程;设立优秀基层卫生干部奖励基金;在调职、调衔和晋升技术职务上对优秀基层卫生干部予以倾斜……
加强培养提高、集约管理保障、拓宽发展渠道,一套“组合拳”,让一支队伍重新焕发活力,广大基层卫生干部履职尽责的热情高涨起来,服务官兵的技能全面提升。据军区联勤部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基层伤病官兵及时就诊率达97.8%,后送转诊率较去年同期降低了30%;一支支卫勤“保护伞”如影随形,成功保障了军区组织的各项重大军事演习、演练行动和多样化军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