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纳米技术广泛应用到航空、航天、军事、医学、涂料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并进入相关的市场。有研究认为,到2012年其相关经济价值可达10万亿美元。但随之而来的纳米疾病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许多纳米物质具有明显的毒性,其中研究较多的为碳纳米管、纳米二氧化钛等。一些纳米物质被认为可致动物肺脏、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等损伤。那么纳米物质会不会像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那样,对人类也产生毒性呢?
相关临床资料发现,某些纳米颗粒物可致严重的人体毒性,表现为以肺脏损伤为主的全身多脏器、多系统的损伤,可累及肺脏、心脏、肝脏、肾脏、皮肤、血液等,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其与动物实验观察到的纳米物质的毒性损伤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但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与纳米物质相关的疾病,我们暂且称之为纳米相关物质疾病。其毒性机制仍然不明,但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纳米颗粒物的直接毒性。如目前发现碳纳米管、纳米级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等,并发现纳米级颗粒物较微米级二氧化硅毒性增强。二是纳米颗粒物作为载体所携带的有毒物质对机体产生毒性。如在医学上人们使用纳米颗粒物作为载体携带抗癌药物治疗癌症时,如果纳米颗粒的携带物为毒性较强的物质,则也可能对机体产生较强的毒性危害。
纳米相关物质疾病不但为临床医务人员带来巨大挑战,包括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与救治的探究,更为相关领域如职业医学、纳米毒理学、纳米生态学(纳米废弃物的处理及其生态污染)、环境监测和职业卫生防护等提出了重大挑战。应对纳米挑战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的参与,更期待众多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包括政府部门的参与和努力。
当然,也不必为纳米物质相关疾病恐慌,并不是所有纳米颗粒物都有毒性。但纳米物质可能是另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其优异的特点,避免其毒性,成为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