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为老年男性,因腹股沟斜疝拟行硬膜外麻醉下疝修补术。入院后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患者否认高血压和糖尿病史。入院给予中成药改善心肌缺血,用药三天,到手术当天停药。在硬膜外麻醉穿刺时,选择T12-L1穿刺困难,术者认为穿刺不成功,改为L1-L2穿刺顺利,但在注射药物时有少许血染。术中麻醉满意,手术历时两小时,麻醉后病人能活动双下肢。术后两小时后因不能自行解小便,行保留导尿术。术后第一天病人可在床边站立解小便。术后第三天上午发现病人左侧下肢失能,查肌力2级,CT见腰椎有骨质增生及L2~L5有椎间盘膨出,椎管狭窄。再做MRI见T12~L1积气积液征象,脊髓右侧有一占位,将脊髓推向左侧,左侧的神经根有压迫。转上级医院治疗,上级医院复查MRI病灶同前,在经脊髓脱水处理后,肢体肌力有所缓解,继续观察。观察中肌力恢复并不明显,肌力0~2级,半年后患肢肌力仍未恢复。
体会:麻醉首次操作困难,对于是否进入硬膜外,麻醉者心中无数,且当时见麻醉穿刺隧道有血流,未引起重视(第二次穿刺成功后的导管有血染也未警惕)。术后麻醉、临床、护理均未按照硬膜外麻醉进行常规观察是最大的失职,最终失去了宝贵的时机。
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时机是明确血肿后的24小时之内,最佳是8小时之内手术清除血肿。但该患者在术后第三日确定血肿后,经脱水治疗,肌力有缓解征象,说明间接压迫,如能解除血肿压迫,就有恢复的机会。但鉴于已是术后第三天有缓解,术者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再次失去了机会。
成都 易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