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薪
题目中的两句话并没有任何关联,这其中包含着两个真实的故事。两件事相隔42年。
“救救我……”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在临终20多天里,嘴里始终声嘶力竭呼喊着的一句话。
老人患脑血管后遗症造成肢体偏瘫,已发生过多次脑血管病变,不仅行动不便,还有老年性痴呆。家里虽有儿女、保姆照看,谁料夜间老人竟从床上掉下来,右侧股骨干开放性骨折,断了的骨头碴儿,已露在了薄薄的皮肤外边。
还算幸运,她家就住在京城内,儿女们将她送到附近的大医院,而且是以骨科专业著称。医生却以患者年迈且身体条件差、不能手术为由,拒之于医院门外。10多天里,老人曾被三次送到这所大医院,家属再三表示,服从医院的一切治疗手段,如果出现意外,愿意承担一切风险,但三次均被拒绝了。
诚然,当下医患关系十分“险恶”,但也不可否认,人心都是肉长的,人们都知道医生不是神仙,不可能所有的病都能手到病除,化险为夷。但医生是否也可以换位思考,对于一个陷入痛苦深渊、孤立无助的九旬老人坚决地说“不”,这与见死不救有什么区别?请问,“医者仁术”又该怎样体现呢?
美国老年病学会于1996年曾制订临终关怀的八大要素,其中第一条就是:减轻病人肉体和精神症状的痛苦,以达到让患者高质量、有尊严地离去。请扪心自问:医生,你做到了吗?
另一件事发生在1969年。当时甘肃的白龙江畔正在开凿山石,大兴水利。炸药装好,引爆的指令已经发出。一个工人撤退迟了,被翻滚下来的一颗巨石砸倒了,顿时躺在滩地上抱着伤腿痛哭起来。工地上,崩碎的山石的硝烟尚未退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呛鼻子的土腥味儿。人们都处于惊愣之中,只见一个清瘦、身材颀长的工人,疾步向事故现场冲了过去,还一边大声喊:“我来!”
他迅速地撕开患者伤腿的裤脚管,只见不仅大腿已是血肉模糊,还隐约看到露在皮肤外的骨头碴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衣服撕成长条,将伤者的大腿根儿紧紧捆绑起来。然后,他叮嘱渐渐围拢过来的工人们说:“大腿断了,千万不要动伤腿,等着我!”
他扭身向山坡跑去,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带回来几根折断了的树杈,又蹲在患者身旁,将树杈固定在伤腿的两边,支撑着砸断的大腿骨。搬运伤员时,他一直小心翼翼地捧扶着骨折的伤腿,一直到县医院。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医生再三称赞护送伤员的工人们:“你们在工地上的处理十分及时、正确……为手术成功提供了保证!”
这位在事故现场挺身而出的“工人”,是北大医院的外科医生、共产党员王文治。当时他被戴上“现行反革命”帽子,发配到大西北改造。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在那种场合下,你要冲在众人的前边?”
他毫不犹豫地说:“因为我是医生!”
“医乃仁术”的信条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解除患者的疾苦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工伤事故发生的刹那间,他将有可能发生的不利于自己的一切情况抛到了脑后。“我当时脑子里唯一的想法,是要保住他的腿。他太年轻了!”他认真地回忆说。
要知道在十年浩劫时期,稍有闪失,特别是他特殊的政治身份,完全有可能给他罪上加罪。他却视工人的腿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事隔42年,和今天对比,让我又感动又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