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生局要求,从6月起,市三级医院主任医师出门诊次数平均每周不少于3个半天,副主任医师出门诊次数平均每周不少于5个半天,医院每周专家门诊的上下午开诊比例应达到11。
亲民政策,缓解看病难,及时纠偏;很难执行,过于一刀切,对临床工作内涵的认识片面……医生们对北京市的规定形成截然不同的看法。叫好者的意见基本一致,那让我们重点看看反对者为什么反对——
出门诊次数内外科应有区别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 杨仕明
如果把所有事情都变成一刀切,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对于北京市实施的主任医师一周出3个半天的门诊、副主任医师一周出5个半天门诊的规定,我认为会给临床医生带来更多的工作压力。
临床大体上可分为内科和外科,如果内科医生一周出5次门诊,其余时间还可以去做介入、搞科研、会诊。可是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如果把一周大部分时间安排在门诊,那他自然就没有时间去做手术,而无论是正教授还是副教授,都必须通过手术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医技水平,丰富自己的临床操作经验。外科医生遵循这样的规定,会给医疗工作带来混乱。说实话,我们临床医生也愿意出门诊,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病人,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但同时医生也不愿意放弃做手术的机会。如果执行北京市的规定,外科医生将不得不从中午开始做手术,如果碰到大手术如切一个大肿瘤的手术,很可能要做到晚上甚至半夜,会给医生带来极大的负担,工作压力和强度都将大大增加。
政府下达行政命令的初衷肯定是为了患者利益着想,多出门诊应该作为一项鼓励政策,引导医生多接触病人,多听听病人的诉求。
分级医疗模式在中国目前确实迫切需要,现在很多教授在门诊看普通的感冒发烧,有些轻微病直奔顶级专家,这样对重症病人是不公平的,严重浪费了医疗资源。 (朱永基整理)
管理专家不适合用行政手段
四川省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 刘 勇
我认为,北京市的规定很难实现,理由如下:
临床工作≠天天出门诊
首先,大家对“什么是临床工作”的理解似乎不太一致,其实临床工作不等于出门诊看病人,其内涵和外延远远大于后者。
临床工作应分为医院的临床工作、医生的临床工作和医生个人的临床工作等。医院的临床工作是指医院作为整体服务于门诊和住院病人的连续不断的工作。医生的临床工作指医生、护士集体连续完成的病房工作,也包括交流、交接班等连续过程。而医生个人的临床工作是以一个医生为基本单位,分段、连续、动态完成针对病人的急救、诊治、康复等方面的工作。
与医院临床工作不同的是,医生每个人的临床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是间断的。其间断性表现在,他们需要从事一些与临床相关的活动,如学习、进修、搞科研和教学等,因此,专家的临床工作不可能天天看病人。
不宜对专家限制太多
综上所述,临床科研、学术活动不仅是临床工作,而且是高级临床工作,是临床工作的延伸、升华、求精、存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临床,也是培养、锻炼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们发现,在高级临床专家队伍中,有的专家只会看病、讲不出理论,更不善于搞科研,这种专家只能算单能的、最基本的临床专家。如果医学界只有这种专家,将是医学界的悲哀。幸好医学界还有能医、能研、能讲、能教的多能高级专家,正是他们活跃的学术思维,才引领了医学发展的方向;正是他们实实在在的临床科研和循证医学研究,不断矫正了临床医学前进的轨道;正是有他们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的鼓噪,才使我们的学术氛围如此活跃;正是他们不辞辛劳地到处奔波讲座,才培养、促进了大批临床医生的成长。
如果让这些专家回到普通医生的工作状态,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将是负面的。因此,应让社会对临床工作的性质和范围有正确的理解,医生的临床工作,特别是专家的临床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个体化对待,不能一刀切强求。
出台规定前最好先论证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班甡生
要求正、副主任医师每周增加一定次数的门诊,肯定是一项亲民政策,可实际办起来确很有难度。
专家为什么不愿出门诊
心理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互信,表面上纠纷在病区凸显,实质上门诊的纠纷也不是没有,而且与病区纠纷相比,医疗收益不大但赔偿不少,所以在门诊的医务人员心理压力也很大,特别是专家承受的压力更大。
身体原因:现在各大医院病人就诊数徒增,门诊专业人员严重短缺,迫使他们超负荷工作。一般早晚时段少数医生尚可应付,中午时段,排队候诊几十人,重患者着急叫苦,医生难以应付。专家年龄大、身体状况不佳、精力有限,高强度接诊,长此以往也是有难度。
性价比原因:一般医生经验不足,业务平平,尽管愿意出诊,但就诊者寥寥。而老专家资质雄厚,业务精湛,虽有大量患者涌入,因为每位患者的门诊收费低廉,一天时间只能看一定数量的患者,日收入不能和病房创造的收入同日而语。所以专家自己都会认为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浪费,性价比过低,没有体现专家的含金量。如果再有点儿纠纷,累坏身体,更得不偿失。
根据需求划定门诊量
面对患者对各级医生的需求,为了患者的安全,医院应根据门诊工作的需要和特点,有针对性地统计患者相关疾病谱的就诊需求,选派适宜的专家出门诊。即使医院赔钱的门诊,为了塑造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医生的高尚形象,也要坚持挂牌出诊。如果收入差距大,不妨对门诊专家在效益分配政策方面给予倾斜。这样不仅近期收到社会效益,提高专家的医德修养;远期也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医院发展。
医院除了强化医德升级、鼓励专家出诊外,还要考虑行政命令的可行性。比如新成立的专业诊室命令专家坐诊,用查岗的方式督促专家出诊,每月对不出诊的专家进行处罚。如果有的专家还是不能很好地坚持出诊,不如在此之前在试开该专业的普通诊室探探路,如证明确实可行,再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专家诊室。
门诊天数增加≠专家价值最大化
湖北省监利县第二人民医院 吴秋方
北京市卫生局的硬性规定,虽然增加了专家出门诊的时间,但未必能让专家发挥很大作用。也就是说,增加门诊次数未必就是让专家回到了临床。
这个规定至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专家看的病人太多,医疗质量很难保证;二是很多小伤小病也要慕名找专家看,造成资源的更大浪费;三是很多常见病、慢性病,请专家看和请普通医生看诊治效果差不多,但病人却要多付专家门诊挂号费。可见,增加门诊次数可能还浪费很多医疗资源,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我认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大众就医行为尚不够理性,社区医疗发展缓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权宜之计是,各医院把专家组织起来,成立不同的会诊中心,将所有需要专家诊疗的患者的首次就诊交给普通门诊,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向会诊中心“转诊”。这些病人可持首诊医生的初诊意见,交付一定费用后,再到相关会诊中心就诊。这样既能减少大量因小病而去排队挂专家号的不便,又能减轻专家繁重的门诊负担,使专家价值最大化,真正实现让专家回归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