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的选择无怨无悔
▲时下,由于医疗纠纷的增多、执业环境的恶化,许多医务人员对前景忧心忡忡。从古至今,由于医生担当的是救死扶伤的重任,所以当医生毫无疑问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尤其要捍卫这种职业荣誉感。如果连我们医务人员自己都轻贬自身,何谈别人对我们的尊重?至于孩子学不学医,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先入为主地给他们制造一种学医“恐怖”的不良舆论导向,而是要充分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让其全面了解行医的乐趣、苦衷和学医的利弊。至少要让他们知道,“学医并非误入歧途”。
——湖北省松滋市卫生局 周晓胜
▲面对“您如何看待自己当初学医的选择”这个问题,我最近3天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让答案一改再改。6月10日,我看到有关上饶“医闹”以及“要有尊严,别学医”的说法,读到《人民日报》对诚信缺失的调查,即医药继食品之后成为诚信缺失最严重的领域,不免有些动摇。6月11日,我的同学对我说:“在火车上,我都不敢称自己是医生,怕引起围攻。”凡此种种,让我不免反思:难道是我当年的选择错了吗?
6月12日的一次偶遇,让我消除了以上疑虑。在西湖断桥上,一位迎面走来的“陌生”男子停下脚步,真诚地对我说:“胡医生,您好!谢谢您救了我妈妈的命。”见我茫然,他说起了20年前我成功抢救他母亲的事。我突然感到,人活着,没有比去拯救濒临死亡的生命更有意义的事!30年前的选择,我无怨无悔。
——浙江 胡崇高
▲每次看到类似的“医生被打”的新闻报道,我心里就觉得特别委屈。我也常常听到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讲,“现在当医生的都成了高危人群了”。不过,打骂医护人员的事情毕竟是个别现象。相信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少。“要有尊严,别学医”,这个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尊严跟你从事什么职业没有必然的联系。我相信医生这个职业,仍是受到大多数人尊敬的职业。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苏建平
没有勇气让子女从医
▲“慎重报考医学”的声音已经不是第一次响起,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子承父业”、“医学世家”等词汇在以前是多么令人神往,可现在,又有多少医生有勇气让自己的子女从医?我父亲是医生,姐姐、姐夫也是医生。我很高兴自己也成为白衣战士。记得我刚结婚的时候,还信誓旦旦地对同样在医院工作的妻子说,要把我们的“医学之家”变为“医学世家”。但现在想想,当时是多么天真!看着现在医生的执业环境,听着“白眼狼”之类的社会评价,谁还愿意把自己的子女向“火坑”里推?
——河北清河县坝营鼻病研究所 孙先绪
▲当我还在农村当知青的时候,目睹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现实,便怀着改变农村卫生面貌的目的上了医学院。毕业后,我兢兢业业地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我感到很愉快,因为我的劳动总能受到人们的尊重。渐渐地,事情变了。尤其是近10年来,许多患者对医生的期望值超出寻常,“医闹”更是常常滋事。我有时便感觉心灰意冷,甚至后悔当初学医的选择。我想,我是不会让自己的子女学医了。我是这样想的,医生不怕苦和累,就怕人们不理解。
——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周仲藩
▲“要有尊严,别学医”,一语道出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心声,同时流露出了他们的无奈、无助。医生也是人,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避免不了过错的发生,为什么没有人试着去理解他们的难处?想当初,他花了多大的气力学医,本想着大展宏图为人民服务,结果“医闹”当头一棒,伤的不光是医生的身体,更击碎了他那颗仁爱之心。如此,谁会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受这种委屈?“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还愿意干?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医生和患者的合法权益,没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谁还愿意为医学的发展尽心尽力?
——河南省方城县杨楼乡
高血压防治工作站 张安营
医生成为制度的牺牲品
▲看上去,医患矛盾好像就是医生被打的直接原因;其实事件背后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民众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障现状不满。当前,一些人陷入结不起婚、养不起孩子、看不起病、住不起院、买不起房等困苦的境地,其不满情绪可想而知。“要尊严,别学医”实则是医生委屈的呐喊。因此,医生要想有尊严,只有期待医疗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民众看得起病了,不满情绪少了,自然就不会拿医生当出气筒了。——广东 李英栋
▲对医闹零容忍,才能还医生尊严。难道医生被打、医院被砸是法律能容忍的吗?在医疗纠纷面前,医患双方是平等的,而不应人为地分为强势或弱势。事情发生了,就应该用法律法规的尺子来衡量对与错。但为什么现在动不动就兵刃相见?是经济利益掩盖了良知。医疗赔付数额不断攀升,让一些人打起了“闹医院,快致富”的歪主意,医生就成为这一社会怪相的牺牲品。
——湖北省监利县第二人民医院 吴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