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思玮 王 璐 侯世科 原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长兼首席医疗官,现任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19项军内外学术职务。先后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相继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表彰为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中组部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第五届“中国医师奖”,2010年荣获“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光荣称号。 承担了国务院应急办、国家卫生部、国家人口委员会、国家地震局、武警部队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一等奖1项、第十四届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辛酸和困难是暂时的、一瞬的,而喜悦却是长期的、永恒的。”回顾我国灾害救援10年来走过的历程,侯世科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 2001年4月,中国国际救援队(对内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正式成立。2003年2月,新疆巴楚—伽师地震,救援队首次赴灾区实施救援行动。同年5月,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初次登上国际救援舞台。2009年11月,通过了联合国测评,成为全球第12支、亚洲第2支国际重型救援队。 在救援队过去发展的10年里,侯世科参与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组建,并担任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队长兼首席医疗官,先后参加了青海玉树、四川汶川地震等8批次国内救援和阿尔及利亚、海地等8批次国际救援行动。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走向国外,每个人都付出了太多太多,但都毫无怨言,因为我们已经把灾害医学救援工作当做一种事业来追求和经营。”侯世科说。
不能停滞,继续向前 灾害救援医学是在灾害医学、急诊医学、军事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医学边缘学科。也有人把救援医学看做是急诊医学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9·11”、SARS、禽流感和印尼海啸、汶川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更促进了救援医学的发展。 “在相对和平的年代,每次的国际救援行动都是展示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美好形象的良好时机。”侯世科说,通过10年的理论探索和实战经验的总结,我国灾害救援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侯世科认为:“仍有不足之处,不能停滞,需要继续前行。”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去学习其他救援队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及时改善我国救援队伍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或缺憾,更好地完善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勿忘血的教训 “没有任何一场灾害事故完全相同,不同的种类、规模和发生地域决定了在灾害救援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侯世科告诉《科学时报》记者,每次参与灾害救援过程中,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 通常重大灾难在瞬间发生,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灾区道路、通讯中断,特别是当地政府瘫痪,外界尤其是外来救援队在到达灾区之前根本无从获取灾区的具体灾情信息,给救援带来诸多不便。 除了不能获取灾情信息之外,侯世科觉得,救援人员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重灾区,灾民们失去亲人的哀嚎和废墟中随处可见的尸体以及尸体散发出的恶臭,让我们特别难受。” 此外,由于缺乏组织,灾民的自救活动往往使救援现场十分的混乱,语言沟通的障碍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又会使医疗救援工作面对诸多困难。 当然,救援队员自身的安全也绝对不能忽视。“灾区的灾情变化难以预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余震、海啸及山体滑坡等。同时,由于受灾国特殊的政治环境、宗教冲突、各种政治派别的武装冲突,都会威胁救援队员的安全。”侯世科说。
树立起“大救援”的观念 “医学救援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建立一个医疗队是不能满足灾害救援工作需要的。”侯世科说,要想实现高效救援,就得需要人们不断树立起“大救援”的观念,需要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共同的努力,不断推动救援事业向前发展。 的确,灾害救援是一门系统工程,灾害事故发生后,伤病员的救护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事。 同时,还可能涉及到通讯、运输、建筑、消防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多种行业。 对此,侯世科建议,今后相关政府机构在不断完善救援预案,提高应急决策和组织管理水平的同时,应加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军队与地方之间的协作机制的探索,并通过综合演练和救援实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