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肖鑫 通讯员 李晋宇 本报记者 唐先武
5000名!
一个注定要让人记住的数字。
截至2010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培养航海医学人才突破5000名。在我国有记录在册的1万余名军事航海医学人才中,二军医大海医系毕业学员撑起了半壁江山。目前,海军部队70%以上的医疗卫生骨干都毕业于该系,大部分军事航海医学高级专家都曾在该系受训。
乘风破浪,铸剑深蓝!
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刘振全、政委陈锦华说,作为我军唯一的海军军事医学教育训练专业教学单位和我国军事航海医学主要科教创新基地之一,50年来,该系紧跟国家海洋战略和军事战略,聚焦海军卫勤保障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开展科技创新,着眼使命任务培养人才,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创造国内最大巡回深潜纪录、国内首个肿瘤治疗增敏药物、我军首套舰艇部队战伤救治能力评估系统、我军第一艘大型医院船工作制度、海上机动卫勤分队训练规范的制订……
紧贴国家军事战略谋发展
潜艇是我军海上主要作战力量,援潜救生医学保障及潜水疾病防治在潜艇战损或失事救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1年6月,在我国南海某海域,一场打破120米饱和—149米巡回潜水国内纪录的试验正在紧张进行。
“潜水员下潜。”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潜水钟很快到达149米深度。
“感觉如何?”“感觉良好。”“继续下潜,实施突破计划。”“报告,水深已达到159米。”“感觉如何?”“感觉良好。”“继续下潜。”
163米、164米、165米……水面上除了潜水设备的运转声外,大家都在紧张地期待着。
“报告指挥员,我们已到达预定海底。”
“哗……”掌声、笑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我们成功啦!”海军有关部门领导兴奋不已,握着海医系专家的手说:有你们一流的医学专家和保障技术作后盾,我们就有了生命的保护神,我们就敢下五洋捉鳖……
近年来,该系牵头参与总部、海军多种卫勤保障预案、重大演习方案的制定和预研,协助海军机关建立海上各类医疗分队的演练和评估机制,在海军卫勤保障方面发挥着航海医学智囊库的重要作用。由他们研制的潜水员心理选拔方法及评价标准国军标,已经用于海军选拔合格的潜水人员;研制的航海心理问题防治方案,应用于长航、守岛部队官兵和汶川地震救灾部队官兵的心理疏导;海上晕船适应性训练方法和评价标准,已经用于渡海作战机动部队海训;潜水肺气压伤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用于潜水肺气压伤临床治疗;制定的大深度潜水保障方案多次应用于海上实潜训练;编写的《常见海洋生物伤防治指南》和开发的“海洋生物伤防治辅助决策系统”软件,为部队海训和执行海上任务提供了海洋生物伤防护的决策依据;辐射环境医学防护的研究成果被用于“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奥运安保和世博安保的医学应急救援。该系还先后承担和参与了我军某新型医院船工作制度、海上机动卫勤分队训练规范的制订,圆满完成某舰队9次重大军事行动的潜水医学现场保障和技术指导。
聚焦核心技术求创新
肿瘤是核辐射最严重的远后效应,是造成核潜艇等长期接触高辐射部队心理负担的重要因素。放(化)疗治疗肿瘤是放疗的毒副作用较大,且肿瘤内存在乏氧细胞,对射线不敏感,影响放疗效果。因此,研制一种毒性低且对射线敏感度高的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1年,海医系郑秀龙教授开始走上自主创新放疗增敏剂之路,率领课题组开展放射治疗增敏剂的研究,成功合成并筛选出一种新的药物——甘氨双唑钠。该药能显著提高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增强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提高放疗病人的活存率。先后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该年度全国医药界唯一的最高发明奖。
作为我国海军医学主要科教创新基地之一,该系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围绕军事航海医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制约瓶颈,提升军事科技创新能力,先后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49项,在潜水医学、海洋生物伤、核辐射损伤防护、航海心理与应激调控等领域形成了学科特色。
且看他们:舰艇部队战伤救治能力评估及提高战伤救治能力的对策研究,形成了我军首套舰艇部队战伤救治能力评估系统建设;核辐射防治新机制及新技术研究为核恐怖袭击或平时各类辐射事故情况下造成的辐射危害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医学保障研究,创造了国内海上深潜纪录,提升了我军援潜救生和海底施工等方面的潜水技术水平;海洋生物伤防治研究,首次开展了我国近海有毒有害海洋生物及其伤害防治的系统调研,摸清了常见有毒有害海洋生物的种类、分布、发病率等,并制定7大系列防治方案。
着眼使命任务育人才
初春的东海海域,一场逼近实战的“战争”拉开了序幕。第二军医大学100余名海军学员快速登上我军某型最新的综合训练舰。随着演习指挥员一声令下,学员们迅捷地展开各个训练科目:“软组织火器伤”、“潜水减压病”、“海洋有害生物伤”、“核辐射损伤”、“海水浸泡伤”、“海上伤员换乘”,……随着不同险情的出现,学员们紧张有序地将教员们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一一用在了“伤员”身上。不一会儿,学员们又乘着救生艇向着落水的“伤员”飞驰而去……
这是海医系着眼“打赢”使命,瞄准未来战争,培养、锤炼高素质海军医学人才的一个缩影。海医系主任姜北、政委沈新明认为,未来的海战将是信息化条件下全纵深、立体化的综合实力的较量。如何为部队提供现代海战条件下的医学、心理、生理等高级人才?是当前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作为全军唯一培养高层次海军医学人才的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十分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为此,他们以课程与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贴近实战培养学员应用能力为突破口,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增设新课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教学改革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他们主动将课堂前置到“一线”部队,充分利用部队先进装备和训练条件为院校教学服务。先后在东海舰队、水产大学、上海潜水装备厂等地建立了“三防”医学教学训练基地、海洋有害生物见习基地、潜水装备见习基地,创新海上综合演练的新方法,开设了潜艇脱险伤员海上救治、气胀式救生浮台救援落水人员等大量新科目、新装备训练,学员航海特殊环境医疗救护综合技能明显提升。
近几年来,该系以培养高素质新型海军医学人才为中心的教学育人理念,催生出喜人的新芽。一项教育研究课题荣获了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急性放射病”多媒体课件获全军优秀电化教材一等奖,“援潜救生医学保障”等一批教学成果荣获全军优秀教学成果奖,并在全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