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医院为部队服务工作会议于6月28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军队医疗卫生系统在部队医疗卫生保障、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数据
服务工作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全军医院从服务模式、服务范围、服务手段、服务内涵、服务能力等方面,多措并举,在为部队服务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军队人员人均医院门(急)诊消耗和住院消耗同比分别增长94%和85%,用医院对外医疗有偿服务收益为伤病员补贴医疗费用近百亿元;
——共派出近万批次医疗队共计12余万人次医务人员深入基层送医送药;
——新增全军医学专科中心31个,总数达236个,形成了完整的临床学科体系。新增临床医学专业工程院院士3人,3名军队护理人员获南丁格尔奖;
——全军医院医疗设备总值与过去5年相比翻了一番。
解读
系列法规规范服务
“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战斗力。”军委、总部首长对军队医院为部队服务工作非常关怀和重视,一系列重要指示的下达,为军队医院指明了为部队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2008年11月,一份指导全军医院为部队服务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军队医院为部队服务工作规定》,第一次以总部命令的形式下发全军。“面向基层、服务官兵、合理医疗、优质高效”,言简意赅的16个字成为军队医院为部队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
2009年,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发《军队合理医疗药品目录》和《军队合理医疗医用耗材基本目录(试行)》,共收录药品2135种、增长幅度达68.7%,医用耗材16类702种、覆盖医院在用品种的95%。离休干部人员卫生事业费标准由过去的8000元/年提高到2.8万元/年,义务兵人员基本标准由72元/年增长到200元/年。
2011年以来,《军队医疗机构业务帮带管理规定》、《军队医院管理若干规定》两份文件和《关于规范军队医院为伤病员服务诊疗流程和行为的通知》等也相继以命令和通知的形式出台。
成效
建立多样化保障模式
全军医院积极探索多样化服务保障模式,创新院内就医“一站式”、院外就医“零距离”、医疗保障“前伸式”服务等方式方法。本着“贴近部队、贴近基层、贴近官兵”的原则,军队医院积极延伸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内涵。
——2006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和武警总医院临危受命,紧急抢救在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严重烧伤的34名武警官兵。经过80多个昼夜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军委首长提出的“零死亡、低伤残、早康复”目标。
——平均年龄不超过22岁的兰州军区第18医院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护理组的姑娘们,常年活跃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喀喇昆仑山上。她们既是医疗服务队,又是心理工作队,还是文艺宣传队,被誉为“昆仑雪莲”,在生命禁区守护着官兵的健康。
……
近年来,无论是在从雪山哨卡到礁岛边防的为兵服务工作中,还是在从汶川、玉树地震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救援现场到北京奥运、国庆阅兵等重大活动的卫勤保障任务中,全军医院始终不辱使命,忠诚地履行着红十字方阵对军旗的庄严承诺。
蓝图
向现代化军队医院转型
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张雁灵介绍说,根据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总体要求,“十二五”军队医院医疗服务工作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12个字:“突出主题主线,加快转型转变”。
——大力推进医院转型发展。把推进我军医院向现代化军队医院转型发展,作为“十二五”军队医院建设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着力完善服务长效机制,推进为部队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强力抓好医疗服务监管。针对医院在为部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力度,实现医疗服务监管的常态化、实时化和规范化。
——协力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认真研究军队医院为部队服务工作的特点规律,以深化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为契机,着力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