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初创于1958年大跃进时代。做外科手术没有麻药,怎么办?靠扎针减轻疼痛可行吗?这一设想引出了一种全新的试验:做扁桃腺摘除手术前先给患者扎针,手术进行得麻利,呕吐轻,基本不痛。之后手术做得越来越大。词典上因此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风行于上世纪60~70年代,20年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2007年,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了一个针麻研究的“973”项目,以探求针麻究竟。作为1965年接受周恩来总理通过钱信忠部长交代的针刺麻醉科研任务、至今还忙碌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工作者,我接过了这个重任,国内有6家三甲医院和6家大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参与。牵涉的手术种类包括颅脑外科、心脏外科、肺叶切除、甲状腺切除手术等。
本次研究采用针刺复合麻醉药的办法,即不论体质有何差异,一律既用针刺也用麻醉药,在保证患者“绝对不会感觉疼痛”的前提下,计算麻药的用量并进行统计。为了各组针刺的方法达到完全一致,用特定波形的电针代替传统的手捻针。科学研究必须设立对照组:有的病人用足量电针,有的病人用微量电刺激作为对照;有的病人是在真正的穴位上进行针刺刺激,有的病人是在穴位以外的无关部位刺激作为对照。这样做是为了消除心理作用,反映针刺本身的实际效果。
结果发现,针刺组较对照组麻醉止痛药用量平均减少20%,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针刺的确有镇痛效果;另一方面也纠正了一种误解,用上针刺后开刀并非完全不痛。因此,把“针刺麻醉”改为“针刺辅助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或许更合理。
针刺的作用还表现在手术中对人体器官的保护。例如某些手术中由于血压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有可能引起肾脏损伤和肝功能损伤。针麻下由于调动了对脏器的保护作用,这种损伤显著减少。有的针麻颅脑手术使病人处于半醒不醒的“可唤醒”状态,患者可以应答医师的提问,减少了功能脑区受伤的可能性。
手术后的恢复期,针麻的优越性更为明显。首先,由于少用麻药,术后清醒得快,在重症监护室停留的时间显著缩短,甚至可减少30%~50%;术后伤口疼痛减轻,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这都可以减轻手术后的痛苦。住院日期和住院费用也相应减少。
以往妨碍针麻应用的原因之一是耗费大量的医护人力。一个病人需要1~2位针灸医师来扎针。手术前半小时就要进针运针,持续手术全过程,既费工也费时。现在只要把电针刺入皮肤,或者将电极片贴在特定穴位皮肤上,打开电针仪,即可自动保持最佳波形的恒定电流刺激。这样做简化了程序,所费时间不超过5分钟。在6家医院4年来全部针麻手术中,没有发现一例不良事故,说明现代针麻对患者是十分安全的。
关于原理研究也有很大进展。用PET首次证明,用每秒两次的电刺激,使猕猴脑内特定脑区吗啡受体的结合力有明显提高。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穴位电刺激可以激活多个脑内活性物质的表达。用脑内多电极长时程记录技术证明了针麻时中枢疼痛信息流的变化动向,并揭示了中医关于“左病右取”等临床经验的科学依据。在动物实验中还证明,应用某些非麻醉性药物可以大大提高针麻的镇痛效果,提示针药结合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