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从西柏坡走来的红十字方阵

2018-12-13 17:50:15浏览:24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作者:杨清仁黄显斌  根萌于此魂系于斯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笔者跟随解放军第302医院代表团一行,来到革命圣地西

作者: 杨清仁 黄显斌  

    根萌于此 魂系于斯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笔者跟随解放军第302医院代表团一行,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此时,恰逢西柏坡时期中央部委旧址恢复修缮工作圆满结束。

  踏上这片曾经浸透先人热血和汗水的土地,在西柏坡复原的中央卫生部及中央医院旧址前驻足,细细聆听讲解:当年,为革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的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医院(即朱豪医院),自1949年随中央“进京赶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302医院。

  寥寥数语,讲述着302医院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馆内朱豪医院珍贵的历史照片和302医院当今现代化营房照片,诉说着302医院超乎寻常的发展变迁。院长吕吉云对笔者说:“302医院与西柏坡有着一段特殊的血肉渊源。朱豪医院就是我院的‘根’,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就是我院的‘魂’。医院的根萌于此,魂系于斯。”

  笔者静静地伫立在修葺一新的展馆现场,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302医院老一辈医务人员把农舍、破庙当病房,把土炕、磨盘当手术台,把门板、木梯当担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提供医疗保障和服务……

  说起当年的进京赶考,“302人”从西柏坡到北京,从炮火连天的战场到经济建设的考场,从偏僻落后的农村到金碧辉煌的千年古都。面对着全新的使命、全新的条件、全新的环境,全院人员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302人”秉持着同一个信念:现在我们的地位变了,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条件变了,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感情不能变;环境变了,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变!

  半个多世纪以来,“302人”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倾情服务患者的时代颂歌。

  薪火相传 继往开来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这是西柏坡精神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柏坡精神一经与不同战线新的实践相结合,就会产生各具特色的精神力量,如大庆精神、大寨精神、硬骨头精神等等。“302人”在进京后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面对传染病种的专业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工作人员自身健康的风险性,将西柏坡精神融会贯通,在“传染世界”创造出了闻名遐迩的“皇甫精神”——真诚热爱传染病专业,长期安心传染病工作,优质服务传染病患者,勇于献身传染病事业。

  302医院正式组建于1954年7月,自此,黄玉兰、尤大栋、陈菊梅、皇甫玉珊、姜素椿、汪承柏、王凝芳、张玲霞等老一代科主任和专家教授,常年累月与“病毒”“细菌”打交道,以高度的敬业精神、高超的诊治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医学界同行的赞誉。

  86岁高龄的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在传染病防治岗位上不懈奋斗了60余年,为了发现中药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和机理,先后摘除了自己身体上的扁桃体、阑尾和满口牙齿,研制出系列降酶新药;专家组成员皇甫玉珊教授长期扎根传染病临床一线,不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及政府首脑,还是平民百姓,不论是部队首长,还是普通士兵,不论是家缠万贯的富有者,还是借钱求医的贫困户,她都一样满腔热忱,尽心服务,一样会把听诊器的金属端头捂暖和了再轻放到患者身上,对患者及其家属一直恪守着“不收受礼品、‘红包’,不接受请吃请喝,不参加请游请玩”的铁规矩;原专家组成员姜素椿教授在与“非典”的生死较量中,奋不顾身地组织指挥了北京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的救治工作,在自己不幸被感染的生死关头,毅然在自己身上进行输注“非典”患者恢复期血清试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治疗“非典”患者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从西柏坡一路走来的“302人”,坚持秉承西柏坡的伟大精神,继承西柏坡的优良传统,已成为每个“302人”的“必修课”。可以说,西柏坡精神和“皇甫精神”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西柏坡优良传统孕育和培养了“皇甫精神”,“皇甫精神”是西柏坡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的产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皇甫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302人”,在“传染世界”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奋发进取,顽强拼搏,扎实工作,默默奉献。广大医护人员自觉将“皇甫精神”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思想追求和行为规范,做到“在老年患者面前,像他们的儿女一样;在同龄患者面前,像他们的兄弟姐妹一样;在低龄患者面前,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真心孕育真情,真情谱写真爱,一个个感人的细节无不让患者如沐春风、暖意融融:医生在诊断中,都要将听诊器等金属器具用手捂热后再接触患者身体;每检查完一个患者,医生必须洗手消毒再接待下一位患者;护士送药时都要备好温水,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入口、服后再走”。他们用真情关怀、细心诊疗、温馨护理催生出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起医院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

  302医院认真履行姓“军”为兵服务的根本职责,认真落实“思想感情上尽心,医疗服务上尽责,经费投入上尽力”要求,把维护官兵利益、保障官兵需求、提高部队战斗力放在首位。门诊部专设了“军人诊区”,实行军人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取药“五优先”;住院部专设了“军人病区”,为住院军人推出提供一套洗漱用品,每天供应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等“十个一”免费服务内容,所有自制制剂和病情需要的贵重药品对军队患者免费使用,先后把110余种未列入医改目录的药物及时补充到军人用药范围,每年为军队病人医疗救治贴补经费都在千万元以上。医院注重构建“院前积极预防,院中精心治疗,院后主动随访”的一体化服务格局,本着“基层所需,官兵所盼,医院所能”的原则,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深入基层部队,开展“健康军营行”“中医中药军营行”“健康边防行”等上门服务活动,把医院卫勤保障力“辐射”到高原海岛、基层连队。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现了“军人住院零待床、检查用药零审批、看病治疗零收费、服务质量零投诉”的“四零”目标,医院多次被总部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

  作为为兵服务的拓展和延伸,该院坚持军民融合、军民共建,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人民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染病医院工作,定期选派医疗队前往西部地区送医送药、巡诊查体、医疗咨询、专题讲座、教学查房,为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009年以来,该院结合北京市丰台区、海淀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特色、诊疗技术和学科人才资源优势,每个周末都选派专家医疗队,深入驻地街乡镇、居(村)委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健康社区行、服务为人民”大型义诊活动,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百姓的心坎上,使广大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专家服务。该院还与全国近40家地方传染病医院建立了技术协作帮带关系,通过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联网防控传染病,发挥302医院技术精湛、人才济济、实力雄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此外,该院成立了“肝移植之家”,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肝移植患者进行免费医疗咨询和康复指导。医院先后被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先进单位”“支援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军队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医院工作先进单位”。

  制服病魔 上下求索

  抗美援朝战场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尽半个多世纪,但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细菌战的累累罪行,都铭刻在“302人”的记忆里。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军队的使命和防治传染病的职业,使他们始终拼搏在反生物战剂的前沿。无论是早些年的SARS、还是新近发生的“甲流”、禽流感、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感染)等突发传染性疾病,都没有城乡、种族、国度之分。在这寂静无声的战场上,尽管不是硝烟弥漫,但生物学中的每一重大进展,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每一次重大疫情,甚至每发现一个新的菌种、病毒、基因变异,都会掀起强大的冲击波,并成为302医院广大医务人员搏击的新动力。

  为了制服传染病病魔,该院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人畜共患病作为突破口,坚持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从临床与科研、临床与医技、军事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上不懈求索,攀登不止;以科技重大专项为平台,采取专家领衔、集体攻关、编组作业的形式,群策群力,攻坚克难;以传染病“快速诊断、短程治疗、有效预防”三大课题为牵引,实施重点突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能力;以开展肝移植手术为牵引,加大外科建设力度,形成了“内科支撑外科、外科拉动内科、内外科互补”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牵引,对学科进行“软组合”和“硬捆绑”,医院学科整体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为阐明乙肝免疫致病机制并在理论上获得突破,同时研发新的治疗技术以优化现有抗病毒方案,该院传染病研究所以免疫细胞治疗为切入点和方向,利用临床上对患者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制优势和国家级实验平台这一硬件优势,对大样本乙肝人群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突破了一批乙肝临床免疫学研究、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带有原创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研究成果:发现了三种免疫细胞及相关的分子变化可以预测乙肝的转归;通过对4076个病例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我国乙肝人群T细胞和DC亚群参考值范围,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提出的抗病毒治疗“爬坡假说”,是本领域国际上的一个创新的理论,可以用来优化治疗方案。

  该院中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例数字可视化中药,首次建立道地药材显微组织指纹图谱分析、道地药材生态适宜性数值区划方法,研发出4个抗肝炎特色中药新药,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无针粉末注射给药系统研究。

  该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通过对来自医院28年来各科室近3万例肝穿临床病例资源的研究和对各项医疗成果的综合集成,绘制出了我国涵盖肝病病种最多、地域分布最广、代表性最强的“肝脏疾病谱”,第一次准确科学地描绘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肝病发病状况、临床病理、流行病学特点及转归规律,最终转化成临床能力。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302医院依托特色学科,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在内的各类前瞻性科研课题15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达2亿多元,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等在内的各类科技奖励49项。该院还研发出复方鳖甲软肝片、赤丹退黄颗粒、六味五灵片、正肝清黄片和肝得宁丸、复方金参丸、复方茵陈注射液、复方黄芪颗粒等50多个国家级特色新药及院内自制制剂,受到广大肝病患者的推崇。

  “两个务必” 躬身实践

  302医院的医德医风历来有口皆碑。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该院医护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能永葆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做到风清气正,是因为该院党委“一班人”坚持每年率专家教授到西柏坡“寻根”,踏寻先辈足迹,踏访先辈旧居,继承优良传统,重温入党誓词,感受红色文化,始终把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讲话当作党委建设和党委成员立身做人的座右铭,躬身践行,步调一致。2010年,该院党委被表彰为“全军先进党委”。

  政委邢振湖告诉笔者:“由于302医院这支红十字方阵是从西柏坡走来的,我们的前辈亲自聆听了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所以‘两个务必’成为历届党委换届时最重要的政治交待,成为我院的政治优势。就拿我们这届党委来说,每当党委要做出重大决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受到上级表彰时,我们都要重温毛主席‘两个务必’的教导,以清醒的政治头脑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以清醒的政治头脑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处理市场和战场的关系上。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能使命,做好军事斗争卫勤准备,该院党委“一班人”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引导全院同志大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拒腐蚀、永不沾,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上。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抽组了野战传染病医院,狠抓卫勤保障队伍和卫勤保障手段建设,定期开展以重大传染病暴发、反生物恐怖袭击等为实战背景的针对性适应性演练,确保随时能拉得出、用得上、救得下、防得住、治得好。

  以清醒的政治头脑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也体现在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上。近些年来,为建设现代化研究型传染病医院,该院先后新建了现代化、智能化的感染综合大楼暨科训楼,引进了第四代“射波刀”、核磁共振、螺旋CT、电子腹腔镜、数字减影系统、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彩色超声系统、全自动生化检验系统、门诊自动化药房系统等高精尖设施设备。医学是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特别是随着新世纪医学转型为“生物—医学—社会”模式之后,都需呼唤在现代医学中、在救死扶伤过程中,要有更强的医学使命感,要具备更多的人文精神。针对当今社会上出现的“高新科技离临床越来越近、医患关系却越来越远,引进一流设备越来越多、人文关怀却越来越少”的现象,该院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开设“文化大讲堂”,为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高新科技与人文关怀的同步跨越,使医院的服务模式完成了3大跨越: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从“方便医护管理”转向“方便病人就医”;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最大限度地服务造福患者。医院先后将CIK细胞治疗肝癌、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肝病、骨髓干细胞治疗肝硬化、肝细胞移植、肝移植和人工肝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提高了诊疗质量,各种传染病治愈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缩短至18天左右。

  献身使命 保障打赢

  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军人因献身使命而展现价值。当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302人”总是挺身而出,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和疫情、完成抢险救灾、支援保障、防治洗消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忠实实践着“皇甫精神”,又丰富升华了“皇甫精神”。

  1998年抗洪抢险,该院医疗防疫队奋战在长江沿线,为抗洪军民构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疫屏障;2003年3月,该院率先打响了北京抗击“非典”的第一枪,广大医护人员在病原不清、病原不明、尚无收治经验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勇挑重担,投入到惊心动魄的抗疫战斗之中,收治155名“非典”患者,派出精锐力量积极承担小汤山医院的改建和医疗指导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让302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心与灾区人民系在了一起。该院迅速派出1支医疗队和6支防治队,紧急奔赴彭州、汶川、什邡和北川4个重灾区,对灾区群众和救灾部队执行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任务。他们充分发挥疑难伤病“救治员”、疫情疫病“调研员”、卫生防疫“指导员”、现场作业“监督员”和防疫知识“宣讲员”的作用,积极参与了灾区部队4个责任区的防治工作,辐射保障了13万救灾部队中的8万官兵,为灾区群众和救灾部队铸造了一道道抵御“疫魔”侵袭的钢铁防线。

  2008年奥运会期间,该院高质量完成了救治基地、反生物恐怖应急医疗队、奥运开闭幕式重要贵宾的特殊医疗保障等三项重大任务。2009年,作为军队“甲流”收治、医学观察定点单位和北京市指定的“甲流”筛查、确诊单位,该院先后收治甲流患者458例,其中重症患者32例,治愈率100%,是军队收治甲流患者人数最多的医院。筛查1.6万余人次,确诊2600多例,是北京市网络医院中筛查人次最多、检测准确率最高、报告结果最快的单位。全院上下科学防护、精心救治,实现了“工作人员零感染、来院病人零漏诊、确诊病人零死亡、疑似病人早诊断”的工作目标。

  近两年,该院还先后派遣医疗队参与了海地救援、“和谐使命—2010”、赴巴基斯坦执行洪灾后疫病防治、赴印度尼西亚参加2011年东盟地区论坛救灾演练等重大军事任务,圆满完成了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助行动任务,为党、国家和军队赢得了荣誉。正是在这种“真刀实枪”的环境下进行反复摔打,该院广大医护人员的军魂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提升了保障打赢、服务部队的能力。

  作为宝贵精神财富,“皇甫精神”的种子已在302医院肥沃的土壤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全院人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职业操守;作为医院特色文化,“皇甫精神”时时散发着“润物无声”的巨大魅力,成为302医院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经过57年的艰苦奋斗和深厚积淀,医院目前迎来了历史最佳发展机遇期,医院各项建设又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院党委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研究型传染病医院的宏伟目标,他们将以开展创建“五型”(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廉洁型、和谐型)党组织和个人活动为抓手,引导全院人员更加深刻理解、乐于接受、自觉弘扬、勇于实践“皇甫精神”,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再创辉煌,为服务部队造福百姓再立新功!(杨清仁 黄显斌)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307医院一批科技成果助推卫勤保障能力提升

上一篇:

张晓明:巧手修复生命“主干线”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