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女医生于莺2011年10月7日开通微博后,短短几个月已拥有40多万名粉丝。而对于这名医生在微博上发布的内容和所体现的风格,圈内人士莫衷一是。
支持理由
像一缕温暖的春风
大连医科大学教授 杜治政
看了于医生的微博,读了她和网友侃的那些事,一个快言快语、胸怀袒露、秉直无心的超人显现在我们面前。说真的,于医生真有点超人的味道。她的微博,她的新作派,给当今互不信任、彼此防范的医患关系带来了温暖的春风。
其实,细细想来,医生也好,病人也好,都是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各自的理想和追求,都想和旁人好好相处。病人是医生服务的对象,医生是病人健康的护神,彼此相互依存,医生不能没有病人,病人更不能没有医生。那么,这对相互依赖的人群为何有时竟闹到不相容的地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相互间的真诚对话太少,病人不清楚医生的辛劳与难处,医生不了解病人的渴望,特别是弱势病人的困境。每个和尚都有难念的经!现在,于医生的微博为医患间开辟了一条对话的新途径。
于医生与粉丝们对话的风格直率、真诚、犀利。正是这种直率中显露的真诚与犀利,使于医生获得那么多的粉丝。一个患有肾衰、肠梗阻的病人来到病房,她一个箭步跑到病房走廊与之握手,并将他安排在最靠近她的地方,为的是进出都看到这位病人。她说,病人常给医生带来快乐和信念。一股温馨之情洋溢于医患之间,实在令人感动。眼见一些病人不管什么病都跑大医院,她坦率地奉劝病人,小病就应到小医院,排四个小时的队到协和看感冒,“我还为你冤呢!”这是多么直率而真诚的劝告啊!
我以为,如果我们医患间能如此坦然对话,一定能拉近医患间的距离,减少隔阂,增强信任。医生不一定时时事事谨言慎行,不要那么多的正襟危坐;病人也要相信医生。像于医生这样的人,是多么好的医生!
孔夫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新中国成立前有的医院要求医生出诊必须打领结、上头油,将医生扮成gentlemen(绅士)的形象。这当然有助于树立医生的形象。时下于医生在医生gentlemen高贵气质中加进一点草根性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既高雅又世俗、可爱的医生形象,这样的医生似乎更能获得患者的信赖和支持。
说明医院文化多元
上海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张 强
我从医20年,在微博上也算是个活跃的高年资医生。我发微博,一是为了休息,二想把一些从医经历和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理念或学术动态与同行分享,尤其是年轻医生。后一个想法是基于我经历了从医学生、实习医生、住院医生、高年资医生、十年的科室主任的过程。曾经有过对理想的动摇,曾经受过不少的委屈,曾经尝到成长的乐趣。现在的年轻医生也很不容易,所以作为过来人很想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
从一开始,我就关注于医生的微博。其实,北京协和医院有不少医生开微博,给我的感觉是,该院员工素质相当高,具有难能可贵的独立人格。每个人的微博各具特色,我会经常看。这种大批高年资医生上微博的现象与医院的文化分不开,说明这个医院的文化非常活跃、多元,和时代结合得很好,让人不得不佩服老院能在全国排名第一,确实有魅力。
通过微博,我也深切感受到协和的教育是优秀的。从于医生的微博上看,她和大多数医生一样,勤勤恳恳,富有爱心。同时,她的心态很年轻,有愤青的一面。但她的微博内容也是有选择的,不是什么都写。她的文笔也很好,对事物的描写拿捏得恰到好处。文字中散发出很阳光的气息,让人感受到温暖。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表达方式与老一辈人有所不同。有些内容看着直来直去,其实很婉转,非常真实,比如写拒收红包,不到140个字,却把当时的场景生动再现。
短时间内能聚集几十万粉丝,不简单。粉丝对她的评价,其实也构成对协和的评价。而这个评价总体上是积极正面的,非常难能可贵。从这点看,她的微博值得我们大家关注。
反对理由
有损医疗的严肃性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 胜 利
女超人的微博受到欢迎,确实有吸引人之处。从微博可以看出该医生心直口快,讲了一些与医疗有关的感受,特别是作为医生的感受。
但是,有些微博反映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医疗体制下,本应严肃的医疗气氛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甚至出现了触碰法律底线、涉嫌违规的问题。如有博文提到没有完成病历而去喝酒。业余时间喝酒本来是医生的私生活,不该被禁止,但如果影响到工作,有损医疗的严肃性,说明团队气氛和行业管理出现了问题。
另外一些看似正常的做法也实为不妥。如对于摆出自杀姿态(或闹自杀)的患者,作为医务人员,不能采取激将法。即使不是自杀,只是有自伤行为而采取激将法,如果最终造成患者受伤害,而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又没有起救助作用而是相反,也是违反医学伦理的。
医生的确不好当,尤其要涉及心理、伦理问题。一些“正常”的反应是要改掉的,要改成符合更高层次、符合医学伦理要求、需要更宽厚稳妥心态的专业模式。之所以医生应当受到尊敬,特别是高于一般技术人员的尊敬,正在于此。
不该暴露患者隐私
北大妇产儿童医院儿科医师 韩 颖
我开微博主要是发一些科普宣传内容,也为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目前已有1.3万多名粉丝。
医生发微博要有职业道德底线,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暴露别人的隐私,哪怕是抱着善意的想法,如科普宣传。把患者的影像片子发到微博上形象生动,对于提高科普宣传的效果无疑很有帮助。但是,即便把患者的名字隐去,如果没有征得患者的同意,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
微博的好处有目共睹,短平快,短短140个字的空间却可以承载大量信息。而且,我关注别人的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关注,这对于不同学科医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有一定帮助。但多数医生并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医院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放在上面,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看问题角度都不同,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也不同,大家的评论无法预料,甚至一些言论引发的后果会无法掌控。
医生身份特殊,职业神圣,其言论不可轻率,尤其在涉及医疗纠纷或者与医疗服务有关的热点问题时,更不可草率。医生的责任意识应大于普通社会公众。
帮患者是主要目的
北大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赵 邑
我科老主任朱学骏教授开微博后,短短一个星期就有两万多名粉丝。朱教授是名老专家,他的一举一动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朱教授在微博上主要是与患者沟通,回答患者的咨询。由于皮肤科的疾病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观形态,对一些皮肤疾病,有经验的医生只要看到患者拍的有皮肤问题的照片,再根据简短的疾病描述,常常可以做出一个大致判断,所以也有不少人认为,皮肤科很适于开展远程会诊。记得一位患者把国外朋友的皮疹照片发过来,皮肤科医生判断可能是虫咬造成的,后来到医院检查果然如此。当然这种简单远程会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一些折扣,但确实常常能给患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我觉得,作为医生,开微博的出发点主要还是为了帮助患者。因为我们在门诊看的病人很有限,多数人不可能都跑到北京看病。利用微博,可以为患者提出的常见问题做简单答复;对于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给出一个大方向,或者为他们指出怎么看病的路径;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也可以通过交流了解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缓解其精神压力。如银屑病是很难治愈的疾病,患者在不断寻求诊治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很多困扰和痛苦。我们对这样的患者可以通过微博给一些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有时即便只是很简单的一些安慰,也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