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茂 朱 奎 本报特约记者 肖 鑫
12月10日,又有3名危重患者顺利从长海医院出院。至此,该院收治的19名上海“11·15”火灾中的烧伤患者,已有8人顺利出院,仍在治疗患者都已脱离生命危险。接收伤员以来的20多天时间里,长海医院所有抢救小组成员吃住在病房,每个患者有两名以上医生24小时守护,以高尚医德、精湛技艺和精心护理,创造了零死亡的业绩。
48小时让病人获得新生
火灾发生的当天下午5时,医院接到市卫生局急电,要求迅速展开援救工作。那天,烧伤科主任夏照帆刚从口腔科拔完牙回来,立即带领朱世辉副主任、贲道锋副教授、呼吸科白冲教授等骨干赶赴普陀区人民医院,迅速对首批危重病人进行会诊抢救,全力帮助该院急救工作。
“许多表面没有烧伤创口的吸入性损伤病人,实则是火场救援后死亡率最高的人群,如果晚一秒,他们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经过会诊,夏照帆与普陀区人民医院协商,先将两名危重伤员送至长海医院烧伤科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并带领长海医院派出的其他专家一同辗转华东医院对另一批病人进行会诊。另一方面,长海医院烧伤科所有医护人员全部留守岗位,开通绿色通道,腾出专用病房,随时等候送到的重症病人。
根据以往经验,这批病人将面临呼吸道烧伤带来的呼吸不通畅,极易引发缺氧导致窒息、休克。为此,夏照帆带领医护人员立即为重度吸入性损伤的病人实施气管切开手术,并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各主诊组教授亲自动手,为患者用翻身床翻身、查看检测指标、调整用药,并叮嘱下级医生护士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夏照帆和科室骨干认真分析每一名患者病情变化,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整整48个小时没合眼。“这几个小时对于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辈子啊,我怎么睡得下去呢。”夏照帆带领医护人员在重症室里,用坚定信念和高超医术,帮助病人平稳度过第一个48小时。
开辟救治“绿色通道”
“来,跟着我做,握紧,放开,再握紧,再放开。”长海医院神经内科毕晓莹教授坐在病床前,耐心地为烧伤患者做心理疏导。
“11·15”特大火灾发生后,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创伤,更给他们和其家属带来了心灵的伤痛,病房中一度弥漫着压抑、悲伤的气氛。
从火灾发生当晚21时到次日凌晨6时,一辆接一辆的救护车疾驶而来,19名重症烧伤病人陆续被送到长海医院烧伤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立即启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调集优质医疗资源投入抢救,果断对重度吸入性损伤病人实施气管切开手术,辅助呼吸机呼吸,改善细胞能量代谢、抗炎性损害和内源性保护为特征的细胞保护治疗。同时,医院还为家属们开辟了休息点,配备生活用品、电话、电视、饮水机等设施,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便捷服务。
16日一大早,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刘振全、政委陈锦华及长海医院院长孙颖浩、政委夏阳等领导就赶到病房慰问病人和家属,要求救治小组竭尽全力救治伤员,并做好病人和家属的伤病治疗和心理安抚。
心病更需“心药”医
伤员中年龄最小的靓靓才3岁,小女孩是爸爸捂住口鼻抱着逃出来的,大火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阴影。
靓靓受到了惊吓,刚入院的时候处于极度惊恐状态,除了妈妈,谁也不让碰,一见到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就哭。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医院的志愿者护士陪孩子一起玩,哄孩子睡觉,主治医师贲道锋和儿科主任蒋瑾瑾一起,为她听诊。
孩子的爸爸和奶奶还在其他医院救治,医院想尽办法让一家人尽快联系上,解开小女孩的心结。慢慢地,靓靓露出了笑容。夏照帆主任在第一时间为孩子做吸入处理,除痰、镇咳、消炎等辅助措施紧跟齐上。11月19日下午,小靓靓康复出院。
“每一个逃生的人都需要倾诉,让他们讲出来,心里就轻松了。”长海医院烧伤科护士长周万芳告诉记者,有些病人的故事已经听了10几遍了,但还是要听,说出来他们心里会好受些。
家住17楼的陈老太的老伴患有帕金森病,丈夫平日足不出户,大火袭来时,两人一人一条毛巾,就开始逃生。在陈老太鼓励下,患病老伴一点一点往楼下挪。万幸的是,现场搜救的消防队员最终救出了他们。每一次换药,护士们都让老人把这动人的故事讲讲,缓解他的心理压力。接受治疗快一个月了,老人吃得也香了,睡得也好了。陪同的女儿看到父亲这么快脱离阴影,对救治她父亲的医护人员感谢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