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仁心”持续保鲜
《医者仁心》刚刚在中央电视台第八频道播完,虽然剧情已告结束,但现实生活中的“剧本”仍在不断更新。
这部电视剧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医患关系的现状和医务人员的生活状态,剧中的医务人员面对金钱与美色的诱惑,面对生命与死亡的争夺,面对良知与伪善的纠葛,上演了一个个可歌可叹的医疗故事。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也在思考:医者的“仁心”固然值得歌颂和赞扬,但医者的“仁心”也需要患者和社会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这难得的、可贵的“仁心”又该如何保鲜呢?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我们更懂得这四个字的难能可贵。《医者仁心》中几起医疗事件所涉及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优秀医务人员。由于“医闹”的挑拨、个别医务人员的贪婪和虚荣以及患者的不理解,事件的发展让我们看着很揪心。
我们经常强调医患沟通,医患沟通的前提是信任和平等。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该比患者更有耐心和包容心,去进行持续的、有效的沟通,就像剧中的心外科主任钟立行一样,用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某段时间内做一个好医生容易,但做一辈子的好医生很难!正如剧中的刘护士长和陈副院长。他们曾经都是医务人员中的佼佼者,甚至是榜样。但面对世俗的诱惑和现实的坎坷,他们最终却不能让自己的“仁心”持续保鲜。我认为,若要做一个德技双馨的“仁医”,先要做一个淡泊名利的“仁人”。而那颗“仁心”只有在崇高的医学信仰和持久的临床实践中磨炼和考量,才能历久弥新。(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杨 璞)
当钟立行那样的好医生
我是医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四学生。《医者仁心》中的好医生钟立行的光辉形象深深感染了我。
我从小就在部队医院的家属院长大,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们大都是医护人员。我曾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作为一名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光荣与神圣,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长大要当医生”的种子。但当我真正成为一名医学院的“准医生”时,却被近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和日渐恶化的医疗环境所困扰,时不时会感到茫然与迷惑。毕业后到底要不要当医生?当什么样的医生?正当我苦苦寻求答案的时候,《医者仁心》中的好医生钟立行给了我答案。
当我看到电视荧屏上,一个个危重病人在他的手下获得新生,一个个年轻的医生在他的帮助下快速成长,一个个棘手的问题被他及时解决……他却不计名、不计利,心里只有病人。这种无私无畏的职业精神使我如梦初醒,我大声高呼:我要当医生,要当就当钟立行那样的好医生。(辽宁医学院 王廷婷)
“这是生命”
《医者仁心》最让人心灵震动的一个细节,是钟立行接受武明训的邀请回到原来所供职的医院,在仓促之中代替丁院长为那个孩子做手术的过程中,向助手发出“指令”:“微型电击仪,5毫安。”也许是在场的人高度紧张,以致没人及时做出反应。钟立行重复一遍后,才有人赶紧拧了一下旋钮。工作极其认真的钟立行不放心地看了一眼电击仪,马上用严厉的口吻批评那个助手:“你做什么!请你小心一点!再忙的时候,也要再次确认!尤其是对孩子!这是生命!”“这是生命”说得很重,重重地敲击在了我的心上。
这是一种何等认真负责的医疗态度。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怀疑自己得了病去医院检查。医生粗略地看了一眼检查单,说:“没什么问题,你可以回去了。”接着,医生便去忙别的事情了。我朋友见医生只瞟了一眼检查单,很不放心,便拿起检查单递给医生,央求医生再仔细看一遍:“我一直担心自己很可能患了这种病,您帮忙再看看好吗?”医生皱了一下眉,勉强接过去再次看了一遍。这位医生的行医态度跟钟立行相比,明显不在一个层次上。医者仁心,其实说的就是从事救死扶伤的医者,应当怀着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每一次事关生命安危的诊疗行为。(李英栋)
医生和患者是一样的
电视剧《医者仁心》的播出确实是功德无量。我觉得最精彩的是钟立行在法庭上所说的一段话。他说:“医生和患者是一样的!一样的!只要是医生,他就想让自己管的病人恢复健康,好起来!不然他就不配当医生!看到治疗结果不理想,手术失败,他甚至更绝望。”(李嫦珍)
能否更轻松一点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医者仁心》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它成功塑造了医生的正面形象。虽然由于体制、机制等各种原因,有了一些缺乏职业理想、一心向钱看的“无良大夫”,但医院应该是什么样、大夫应该是什么样是我们永远的追问。在此,我也想提一点意见。这部电视剧主题严肃沉重,看完后满脑子都是忙乱。不知道导演和编剧能不能让它更轻松一点?(蓝天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