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唇腭裂的矫治过程中恢复肌肉关键点的生物力学结构,这一理念似乎并不艰深。但正是这一理念的改变,破解了唇腭裂矫治高复发等诸多难题;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一系列矫治术式应运而生,它们被统称为“八大处模式”。
在我国,保守估计约有200万名唇腭裂患者需要治疗,同时每年还新增约10万名新生唇腭裂患儿。虽然传统的米拉德术式、长庚术式等技术已被广泛采用,但依然无法解决复发率高、人中无法修复、下降唇峰困难等问题。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鼻子的“顶梁柱”不仅是骨骼
一般认为,鼻子之所以长成鼻子的样子,是由它的内部结构决定的:中间有鼻中隔,两边有大翼软骨,它们的支撑使正常鼻子不会扁进去。在鼻中隔和软骨的作用下,推着鼻子发育成尖尖的形状。若果真如此,则一旦鼻翼软骨被取下来另作他用,鼻子就应该失去支撑而塌下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很多手术中我们截取软骨后,患者鼻子形状没有发生异常变化。
带着这一疑问,经过大量手术、切片和图示研究后,我们终于发现大翼软骨与其说是支撑结构,倒不如说是限制结构,它限制鼻子不会长成三角形,而是有一定的弧度。进一步研究后,我们发现除了大翼软骨和鼻中隔在起作用外,嘴唇鼻部很多关键点的肌肉起着重要作用。这些肌肉之间有各种力量关系,互相牵制以达到平衡。而出现唇腭裂时,嘴唇鼻部一些关键点的肌肉也同时出现异常,有的肌肉之间连接错位,有的连接过紧,有的连接却过松。如果通过调整肌肉,把关键点的肌肉重新连接或松绑,那会出现什么结果?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开展运用新的手术方法,术中注重调整肌肉力量关系,结果令人惊喜。此后,大量唇腭裂患者使用此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复发“祸首”是力学不平衡
传统做嘴唇整形就是用手术方法把皮肤牵拉或用皮瓣的方法修补;做鼻子整形就是牵拉鼻孔成形,然后放入鼻管支撑半年甚至一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患者在鼻管取出后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唇腭裂复发。
经过大量临床研究,我们有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推测——张力带理论和肌肉力学平衡理论。此理论在临床中得到了多方面验证,且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实际上嘴唇鼻部是一个整体,内部结构虽然较为复杂,但有一些关键部位的肌肉对嘴唇鼻的外在形态起决定性作用。这些肌肉之间有互相制约的张力带,如果手术能把张力带恢复,并把肌肉关键点的生物力学结构做出来,达到生物力学平衡,那手术效果就会好,外在形态也会越长越好看。否则生拉硬拽的手术力量无法与生长发育过程中缓慢的生物力量抗衡,日久天长自然会复发。
在上述理念基础上,我们在唇腭裂手术中把一些过紧的肌肉松开,连上正确的肌肉,重建张力带,使其自身达到肌肉生物力学平衡。例如没有鼻尖或鼻尖不明显的情况,以往的手术会放入软骨以起到支撑作用。但我们只要调整了里面的肌肉,重建生物力学平衡,鼻尖即可出现。
用内侧切口防医源性唇裂
目前,一些很轻的腭裂和唇隐裂,不做手术,鼻子和嘴就容易长歪。但从外切口做手术后,不是唇裂也变成了唇裂。很多家长焦虑到无所适从,左右为难。
为此,我们通过内侧切口让大部分手术环节在口内完成。在进一步研究了人中成因后,我们设定了唇内肌肉的连接法。结果显示,本来没有人中嵴、唇珠的患者,都可以通过内部肌肉的调整恢复至正常。当然,不是每个隐裂都可以从里面切,如果外面痕迹特别重,我们还是建议从外面切。但很大一部分唇隐裂都可以从里面来切,放置鼻管的时间也可以从半年缩短到两周。
24种术式应对多种继发畸形
由于经常要面对医源性唇腭裂继发畸形,故我们设计出了不同的应对方案。每个大夫做完手术,出现的问题可能都不一样。每一种医源性畸形应有相应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有一个有章可循的标准。最终我们总结了24种矫正方法。
这些不同的术式包括:10号术式口轮匝肌瓣、14号术式单峰、16号术式红唇裂缘瓣横行唇珠再造、23号术式薄唇改厚等。
我们的治疗模式,即用肌肉力量调整形态,重建生物力学平衡的理论模式和体系,与米拉德术式、长庚术式等传统方法的出发点不同。我们把此模式贯穿到唇腭裂的每个治疗环节,目前已形成了全新的治疗模式——“八大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