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创新创业铸辉煌

2018-12-13 18:02:32浏览:37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熊学莉国内最大血液透析中心 成功救治汶川大地震中被埋时间长达七天八夜的映秀最后一个幸存者马元江 连体儿分离手术后健康成长

 
熊学莉  
 
 
国内最大血液透析中心 

 
成功救治汶川大地震中被埋时间长达七天八夜的映秀最后一个幸存者马元江

  
连体儿分离手术后健康成长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派出5支医疗队奔赴一线

  
世界首台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

  
军事卫勤训练

  
医院全景图 

  回首辉煌“十一五”,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院长王卫东、政委范志民感慨地说,新桥医院建设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得益于始终紧紧扭住创新这一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高举创业大旗,在构建适应医院发展的创新体系和创业环境上下功夫、使实劲,从而推动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攀高。

  从连体婴儿分离、胰肾联合移植,到异位心矫治、巨大肿瘤摘除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的成功,从2个国家重点学科发展到10个国家重点学科,科研论文发表总数在全国医疗机构的排名从29位上升到17位……一系列标志综合实力的指标高速攀升,成为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十一五”期间发展建设的一个个闪亮“坐标”,将这所有着60多年发展历史的军中名院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回首“十一五”,该院院长王卫东、政委范志民感慨地说,新桥医院建设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得益于始终紧紧扭住创新这一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高举创业大旗,在构建适应医院发展的创新体系和创业环境上下功夫、使实劲,从而推动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攀高。

  观念先行:思路引领持续攀高

  医院党委坚持“观念先行”,注重用先进理念持续引领发展,确保了医院能够积极应对变化和挑战,在风起云涌的变革浪潮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步步登高。

  2006年底,该院第七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军内前列、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创新型特色名院”战略目标,提出了“特色品牌建设、复合式学科发展”等七大举措,强调突出抓好“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三个基本要素,为医院“十一五”转型期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了科学前瞻的战略格局。

  2009年,在总结医院第七次党代会召开3年来所经历的第一次创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基础上,按照创业的一般规律,又及时启动了“二次创业、科学发展”发展战略,制订了《纲要》,明确了二次创业目标任务,确立了“一年迈大步、两年上台阶、三年创辉煌”的“三步走”实施步骤。这一战略思路,为走到新的发展阶段的这所“历史老院”明确了再攀新高的目标方向和战略举措,有力推动了医院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

  “十一五”以来,该院党委每年都要针对年度形势,提出紧贴实际的年度建设与发展总要求,尤其把“科学统筹、大事大抓”“从零开始、不断创新”“提升重点、加快突破”“内涵建设、安全发展”等科学发展要素,贯穿年度工作始终。每年初,医院都要组织一次全院性基层科室年度工作思路汇报会,看各科室年度目标、发展思路、推进举措是否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科学的就及时予以校正,促使各科室都形成了自己的抓建思路,如心外科强调以创新强学科、心内科着重以临床带科研、骨科提出以特色促发展等,有效促进了科室的快速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先进、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清晰、明确的发展思路成为引领医院全面大发展的源头活水。

  一组数据或许可说明一切问题:

  医疗用房面积从原有不到2万平方米发展到今天的30多万平方米,从最初的500张编制床位到现在的2400多张展开床位,从几十万元的设备构件到今天价值6.5亿元的先进大中型医疗设备;医院年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3600例、心脏手术2500例,居西南第一;肾移植手术突破3600例,手术成功率达100%,移植例数和成功率跻身全国五强;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550多例,跃居全国三甲;脑血管介入手术1000例、脊柱微创手术1100例,肾脏移植手术3600例,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首诊、首治准确率高达98.7%,名列全国前茅……

  集成创新:临床综合救治独领风骚

  2007年3月,新桥医院成功分离一例胸腹连体婴儿,这是该院成功分离的第3例连体婴儿,也是国内分离连体婴儿最多的医院。当时,正在该院视察的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称赞他们:“敢看别人不敢看的病,能治别人治不好的病。”

  做到这一点,得益于该院强大的大器官疾病综合救治能力。而这正是该院独步杏林的“独门秘笈”。

  叶茂于根,水深于源。“新桥人”早就意识到,打造强大配套的学科群和雄厚的临床技术实力,特别是综合技术实力是推进医院发展提级升位的核心力量。

  因此,为迅速改变医院学科实力参差不齐、发展底子厚薄不均的现状,“十一五”以来,他们着力实施“重点学科占领行业前沿、特色学科占领区域市场、弱势学科迅速寻求突破”的复合式学科发展战略,紧紧扭住做大、做强、做精大器官疾病综合救治主线不放松,以心、脑、肺等强势学科为原动力,拉动肿瘤、血液、骨科、肾脏、超声等特色学科快速发展,逐步在ARDS救治、心血管介入、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脊柱微创、肝肾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优势,快速推动了医院心、肺、脑、肾、骨、血液、肿瘤等优势学科群的形成。

  “十一五”期间,该院国家重点学科增至10个,军队重点学科增至8个,重庆市重点学科增至18个,其中呼吸内科为全国唯一的免检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心内、心外两大心血管学科同时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医院。正是强大配套的学科群的崛起,为该院打造强大的综合救治高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一五”以来,该院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10项,其中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项目占21%,军内先进水平项目占30%,在“重症呼吸衰竭”“心脏介入”“心脏手术”“脊柱微创”“肾移植”“肿瘤保器官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脑血管介入”等诊治技术上,均达到世界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在该院每年收治的病例中,疑难危重病例所占比例达到了43%,包括连体儿分离术、世界罕见“异位心”矫治术、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体外循环下“爬山虎”式癌栓清除术等高难度临床救治病例在内的5000多例疑难杂症的开展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特别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成功救治被埋时间长达7天8夜的映秀最后一个幸存者马元江等危重伤员,创造了临床医学的奇迹,也由此彰显出该院大器官疾病综合救治能力达到很高水平,“看大病医难病还是到新桥”的美誉也不断在老百姓中口碑相传。

  两翼齐飞:催生教学科研成果之花

  2010年7月,该院携手中科院研制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台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并投入前期临床试验;自主研发成功全军首台卫生列车,2010年11月,实车顺利下线,填补国内外相关领域多项空白;成功申报国家卫生部卫生行业重大专项课题,获3000万元经费资助……一个个“重量级”成果,标志着“十一五”成为该院科研教学成果批量突破期。

  该院领导将临床技术与教学科研比喻为一架飞机的两翼,顾此失彼,绝不会带动医院建设发展成功飞翔。为此,他们在做大做强临床综合救治技术的同时,建立完善多种机制促进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针对临床医学毕业生高分低能、临床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课程重叠、接触病人晚等弊病,他们坚持以提高学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为出发点,全面实施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临床课程综合化改革,创新性地建立了5个模块化的器官系统教学体系,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临床教学路子,先后获得以军队、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十一五”规划教材为标志的高显示度教学成果33项;获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基地1个。建成了35个学科网站,14门网络课程,其中8门课程先后获总后、军队和学校奖项;建成了面积达800平米的功能齐全的临床技能考核和临床技能培训的模拟训练中心。在2009年全军本科教学评价中,检查组专家给予了该院“教学质量和水平令人震撼”的高度评价。

  着眼科研工作短板,他们全面推进以“奖惩并举”为主线的激励机制和以“开放合作”为内容的协作机制改革,全面清理修订科研奖励制度、基金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合作、学术交流合作等相关规定。据悉,仅2008年,医院对2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863项目课题组、SCI论文作者、第三军医大学临床技术创新等级评定获评项目等创新群体给予的奖励就达到了300万元,有效激励了医护人员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

  “十一五”以来,医院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0余项,经费达1亿多元,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数量和经费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8倍和5倍;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4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18项;统计源期刊论文总数在全国医疗机构排名上升到17位;与瑞典隆德大学合作建立的“国际联合实验室”投入运行,与美国加州大学合作建立的国际线粒体研究所启动,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美国加州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德国柏林心脏中心等国际知名院校和医学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渠道。

  创新机制:人才队伍实力强劲升位

  2009年春节前夕,该院17名优秀中青年专家通过登台“打擂”等10大考核“关口”,获得科室主任、副主任的“聘任合同”,走上了科室领导岗位,实行多年的科室领导“任命制”被“聘任制”一举取代,开辟了人才竞争新格局。

  “十一五”以来,新桥医院始终将打造创新人才作为医院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来抓,高度重视调动关键学科带头人、关键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在机制创新和改革实践中推动人才建设全面进步。

  在人才培养中,医院年均斥资5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1830”“1520”等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按照院士后备人才、领军人才、拔尖骨干人才、优秀年轻人才等层次,进行个性化培养和资助;针对医院人员成分随着军队编制体制改革发生多样性变化、聘用人员比例超过60%的新情况,全面推进以“聘管并重”为主旨的聘用人员管理机制改革,积极探索聘用人员末位淘汰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机关聘用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制等多项创新机制,实施聘用人才培养“双百工程”。

  重点引导、重点培养、重点资助和科学管理激励,有效激发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钱桂生、肖颖彬、黄岚、陈正堂等学科领军人才在国内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周跃、谭颖徽、杨辉、杨桦、胡义德、刘政等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朱波、王关嵩等一批“海归”青年专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十一五”以来,该院全军医学专委会主委、副主委数量增加到10名、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求是奖1名、总后“三星”人才7名,1人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求是奖”,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强劲升位,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底力更加坚实。

  使命牵引:军民融合相得益彰

  始终牢记“使命任务”、坚持“姓军为民”方向不动摇,并视为建院立院之本常抓不懈,是该院党委和全体“新桥人”的共识。

  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千里边疆,万里雪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新桥人的身影。

  “十一五”以来,该院先后自筹和投入经费1亿多元,用于推进军事医学学科和卫勤力量建设。在军队调整精简中,医院从政策、人才、经费上向军事医学大力倾斜,对组建的全军第一个“野战内科研究所”,通过实行定机构、定方向、定岗位、定人员、定机制、定经费等方式,推进其实体化运行,取得良好效果,先后确立了“军事应激、海域救治、高原临床”等军事医学前沿研究方向,获得了包括国家卫生部重大专项课题在内的军事医学课题35项,经费近5000万元。

  他们自主创新、设计、创建了全军第一个卫生列车模拟训练基地,研制成功全军首列卫生列车实车,2009年作为总后唯一参演单位,圆满完成了全军“先行2009”实兵演练,受到总部首长和全军后勤系统各级领导的高度褒奖,被称为“总后第一家”“全军第一个”;仅近两年就先后派出12支医疗队、210余人次参加了抗震救灾、抗雪救灾、抗旱救灾等多项重大军事卫勤保障救援任务,先后3次派出专家教授深入青藏沿线、海南等地开展健康军营行活动、“为兵服务百千万工程”,惠及两万多名基层官兵;每年均派出博士团、知名专家教授医疗队等远赴边远地区,为一线部队送医送药、巡诊查体,千方百计缓解基层官兵“就医难”,受到军委、总部首长和一线官兵、灾区民众的高度赞誉,打造了“保障打赢当先锋”的军事卫勤特色品牌。

  在保障打赢的同时,医院不忘服务人民的宗旨,努力让不断提升的医疗技术惠及更多更广的群众百姓和地方建设,寓军于民,走出了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子。在与20多家基层部队卫生单位建立技术帮带关系的同时,还对驻地西南地区100多家区县医院进行挂牌帮扶,2009年又与重庆市委组织部共建“红岩网·新桥医院健康重庆频道”,覆盖全市1万多个行政村,指导乡镇医院远程会诊点400多个。

  夯实底力:颜貌巨变彰显无限生机

  漫步新桥医院,放眼一片枝繁叶茂,草绿花艳。林荫道有摇曳风姿,九曲桥旁绽艳艳荷花,柳岸湖畔蛰伏涓涓细流……环保型、花园式的生态环境彰显出无限生机。

  目前国内最环保、最生态、最人性化的现代化病房大楼,国内医院单体面积最大的健康管理学科中心,国内首个航站楼登机岛式的门急诊大楼以及全国最大的透析中心、消化内镜中心等相继在该院建成并投入使用,使该院业务用房面积增加到30多万平方米,日均接诊量跃居国内医院前列,展开床位达2400余张,增加了50%以上;新添伽马刀、电子束CT、64排螺旋CT、核磁共振3.0和数字减影系统等,现代化医疗设备总值达6.5亿元;全力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建成电子叫号系统、预约服务中心和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等,临床科室实现了手术分级叫号、实名制预约挂号,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新的飞跃……“新桥人”自豪地说:与“十五”相比,等于又新建了一个“十五”初期的“新桥”!

  “十一五”以来,医院还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整治荒山坡地、改造地下管网,打造了以两个“共济生态林”、一个精品生态林和百亩大草坪为代表的绿色生态自然景观,以及温馨舒适、现代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医疗环境,赢得“生态大院”“花园医院”的美誉,多次被评为军队、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全军绿色营院”。

  在努力改善和提高硬件和环境建设水平的同时,他们更进一步厚实文化底蕴。“十一五”期间,他们系统总结、凝练了医院在抗震救灾中体现和形成的“平时全面搞建设、需要时准能过得硬”的宝贵经验和思想政治过硬、业务技术过硬、组织堡垒过硬、战斗作风过硬、领导指挥过硬的“五个过得硬”的团队精神;及时提炼了通过两次创业发展形成的“追求卓越、崇尚仁德、开放纳新、勇闯禁区、率先领先、创新奋进”的创新创业精神;并通过“名师画像廊、名家雕塑园”等“名院”系列文化载体的打造,从精神层面上凝练了融“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和谐奋进的创业精神、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为一体的“新桥精神”,不断增加和提升“新桥人”的自豪感、归属感。

  环境与文化的倾心打造,如润物无声的春雨,为医院科学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十一五”以来,医院单位和个人先后荣获“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十大公立医院品牌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总后师团级先进党委、“总后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获“全国扶贫助残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医院建设先进个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重庆市争光贡献奖”“重庆市敬业爱岗道德模范”等诸多国家、军队和重庆市荣誉……

  沿着新桥医院“十一五”建设发展道路一路走来,笔者深刻地领悟到,正是大力创新和不断创业,催生了“新桥”这朵“军中奇葩”的热烈绽放和持续辉煌。

  本版图片由郝宏博提供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网上盛传樟脑丸“有毒致癌” 专家:尽量少使用

上一篇:

总装医疗系统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挂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