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膨出国内外文献中报道较少,但在临床上这种腹壁疾病并不罕见,只是尚未被大多数外科医生所认识,因此常导致误诊误治。
腹壁膨出不是切口疝
临床上常常把腹壁膨出误诊为切口疝,其实两者有区别。切口疝存在肌肉和筋膜的缺损,而腹壁膨出则不存在肌肉和筋膜的缺损,只是不同程度的肌筋膜薄弱。1992年,Honig最早报道了经胁腹部切口行腹主动脉瘤手术后,沿切口周围出现无缺损的腹壁肌肉松弛并突出现象,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腹壁膨出。目前许多文献中报道的先天性腰疝或切口疝,其中不少都属于腹壁膨出。
国外资料显示,胁腹部切口手术后腹壁膨出的发生率为11%~23%。国内报道极少,所以发病率不清楚。但从临床发现的病例来看,此病在国内并不罕见。多数病例被误诊为切口疝而行手术治疗,复发率很高。
腹壁膨出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手术损伤肋间神经。这是目前临床上所见到的腹壁膨出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在肾脏手术和腹主动脉手术后。二、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肋间神经麻痹,也可引起一时性的腹壁膨出。三、外伤。最常见的是钝性创伤造成肋间神经的损伤。四、腰扭伤。
正确诊断注意三要点
由于文献中较少报道此病,国内多年来仅见个别报道,所以大部分普外科,包括少数已从事疝和腹壁外科数年的外科医生对此病都不了解,从而也就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此病常被误诊为切口疝或其他疾患,并给予不恰当的治疗,因此复发率很高。正确诊断并了解其发病机理是预防和治疗的前提。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正确诊断腹壁膨出要注意以下几点。
·病史:有胁腹手术或外伤史,或近期有带状疱疹病史。
·临床表现:患者感到病变侧腹部不适,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出现行走困难,需用拐杖;还有少数患者背部疼痛。术后在手术侧发生切口周围或下方的胁腹部突出,有些病人可移向健侧。
·CT检查:无腹壁肌筋膜缺损,但与对侧相比,患侧三层肌肉(或伴有腹直肌)变薄。
治疗以非手术为主
由于国内外对腹壁膨出病例的报道极少,因此在治疗上尚没有成熟的可靠依据。近年来我们收治腹壁膨出患者48名,其中31名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17名采用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
并非所有的腹壁膨出都需要手术治疗。如因带状疱疹引起的腹壁膨出,多在疱疹治愈后逐渐恢复。即使手术或创伤引起的腹壁膨出,也有一部分病例可以自愈或逐渐减轻。因此,对于初诊为腹壁膨出的病例应观察一段时间,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病例,应予以手术治疗。由于可供参考的资料极少,因此也是目前国内常出现治疗不规范、手术效果不佳、术后很快复发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临床总结,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肌后腹膜前置补片方法,二是腹内置补片方法。
据对17名手术患者6个月至4年的跟踪随访,我们认为应用第二种方法治疗腹壁膨出效果较为理想。这是因为从力学原理上看,该修补方法可有效分散腹腔压力对薄弱腹壁肌肉的作用,有利于肌肉形态及力量的恢复。术后CT检查发现,薄弱的肌肉明显增厚,有的甚至超出了正常侧肌肉厚度,肌肉间隙也恢复得很好。(张献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