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随着集结号声响起,担负卫勤保障任务的武警上海总队医院应急分队接到指令,迅速在5分钟内集结完毕,救护车辆满载器械药品装备疾驰而过,到达指定地域后,只见身着迷彩的医护人员跳下车对“伤员”进行救治,分类、止血、抗休克、包扎固定、紧急手术、留观后送,为伤员构建了一条高效快捷的战伤救治链。
这是日前武警上海总队医院进行的一次实战演练的场景。在演练中,救护小组按照预有方案有条不紊地迅速展开,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较为真实地展示了卫勤保障能力。院长徐丽告诉记者,为有效应对战伤救治和处置突发事件,总队医院成立了近百人的医疗救治突击队,确保“拉得出、上得去、展得开、救得下”的既定目标。
要想打得赢,就必须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技术熟练、训练有素、体格健壮、精干敏捷的应急分队和救护组,使之成为现场救护的“尖刀”和“拳头”。医院成立了“120急救中心”、临床重症救治等应急救护中心,医护人员分批次在急诊岗位上工作3个月以上,在执行各类急救任务的实战救护中不断提高队员素质,使一批批骨干从急救中心走向演兵场,使医护人员的救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总队医院党委立足医院实际,提出“训练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场”。从方案、组织、指挥、思想、技术、装备、人员、物资等方面全面准备,建立完善功能健全的保障实体。多次到上海体育场、浦东机场等任务密集的地方进行缜密的卫勤侦查,实地了解卫生资源、兵要地志,结合收集到的信息和侦察的情况,研究制定了一个总案、五个分案,成立了由主官挂帅,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医护骨干组成的卫勤应急保障分队和应急救护组,编设了指挥组、抢救分类组、抗休克组、手术组、医技组、留观后送组和生化救治组七个小组,坚持在演练实践中不断完善,细化工作流程,使方案更加贴近实战要求,符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建成了集战备值班室、战备资料室、卫勤指挥室、战备物资器材库为一体的标准化卫勤指挥中心,购置安装了集结号、野战医疗箱和训练器材等,形成了局域网、广播、电话等多种形式并举的立体召集方式,实现了战备器材、生活保障物资箱装化、模块化,使人员集结出动的时间缩短到20分钟,战地展开的速度缩短到5分钟,达到了应急救护的时限要求。一次,总队官兵参加处置突发事件,部队医院18人分成3个机动小组,快速奔赴一线参加医疗救护,确保了重大执勤任务的完成。
近年来,医院从实战出发,着力应对自然灾害、劫持人质、爆炸、劫机、群体性事件和生化袭击等方面的大规模伤员救治工作进行方案制订、预案演练,坚持分组训练、全员拉开的方式,每月进行综合演练。7月上旬,他们还举行了战场救治大比武,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现在,这支医疗队在进行大规模伤员救治中,可同时出动60至120人,完全达到一个战地医院的规模。
为了使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他们在实战训练中不断完善卫勤应急预案。针对演练中发现的医疗后送问题,编写了《医院收治大量伤员卫勤应急保障预案》,构建了军地联手、前后互补的应急卫勤保障网,实现了“就地医治、协同后送、全程保障、优质服务”卫勤保障目标。注重提升训练质量,他们先后多次组织基础理论、基础急救常识、战场救治规则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并邀请外院知名专家教授来院专题授课,通过培训丰富了医护人员的理论基础。在训练方面,设置战术背景,更换训练场地,把队伍拉到不同场所设置危局、险局、困局,既练习战伤救护、防疫防护、供应保障,又练习野外适应、协同配合,通过实案、实兵、实地综合演练,不断提高卫勤应急队伍的实战和应变能力。
本报通讯员 杨永强 徐连宗 本报记者 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