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撑起“小地”一片蓝天
南方医科大学蓝色天空支教队在龙川小山村很受欢迎
课间休息,小学生们都喜欢和老师玩耍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摄
小地村, 是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黎咀镇下属的一个山村。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从广州到那里,要坐四个多小时的大巴, 转坐两个小时的中巴, 再坐十几分钟的摩托车,才能抵达。
这是个贫穷宁静的小村庄,在2011 年春节以前,这个村庄里很少见到村外来客。自2011 年以来, 每一个寒暑假期,都有一群来自南方医科大学蓝色天空支教队的大学生,来这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
是老师也是孩子王
2月5日早8:30,记者一行到达小地村小地小学的时候,学校刚刚开始这天的第一节课。三间教室里,都有老师在讲课,这些老师都是蓝色天空支教队的大学生,他们利用寒假,来到小地小学支教。“小班学生是小学一、二年级的,除了他们比较调皮,上课需要维持纪律之外,别的学生都很听话。”小地支教队队长莫灿龙告诉记者。话音未落,又有一个小班学生偷跑出来,莫灿龙和其他没课的同伴一起把孩子连哄带抱地送回了教室。
不过,下课铃声一响,小地小学的操场上就乱成了一团———来上学的三十来个孩子,最小的才刚读一年级,最大的也就十七八岁。大一些的孩子缠着老师问这问那,小一些的干脆就趴到老师身上要求背和抱。
“下课的时候,我们就要担当‘孩子王’的角色。” 来自内蒙古的刘子豪笑着对记者说———他正被四五个孩子团团围住, 扯来扯去。直到上课铃又一次响起,他和伙伴们把孩子们全部哄进课室,才算脱身。
莫灿龙、刘子豪和另外十个同伴组成了这支小地村支教队。他们除了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外,还开设了百科、团建课和兴趣班,内容广泛。团建课是为了培养团队意识;百科则是为了开阔视野。事实证明,孩子们很喜欢这些课,连一些初中毕业后辍学打工的女孩也回到课堂上充电。
老师们每天都要轮流做饭, 饭菜都非常简单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摄
很艰苦但也很感动
南方医科大学蓝色天空支教队这个寒假兵分五路,小地村的队员是路程最短的。由于条件艰苦,在出发前,老队员给新队员详细讲解了村里的情况。上山前,他们每人集资100元,买了一些米、罐头、火腿肠和菜,做好在学校自己开伙的准备。2月5日中午, 记者也品尝了由队长莫灿龙和队员文俊共同掌勺的午饭: 炒饭一盆、米饭一桶、青菜汤一盆、豆豉鲮鱼罐头一个、橄榄菜一瓶、老干妈一瓶、番薯干一碟、火腿肠炒包菜一碟———这还是特地为记者加了菜的午饭。队员们排了煮饭时间表,大家轮流煮饭,所以每天水和米的分量都掌握不好, 米饭始终是黏黏糊糊的,队员们仍然甘之如饴,十几双筷子抢着夹菜,稍微吃慢一点,就啥也抢不到了。午饭后,轮值收拾碗筷的队员还在忙碌,累坏了的刘子豪和另一个队员坐在院子里的凳子上就仰头睡着了。
三个男生九个女生,支教开始后就住在学校的两间小房间里,晚上躲在自己带来的睡袋里取暖。12个人只带了一根电热棒,要自己烧水洗澡。2月初的一次降温让他们猝不及防,有队员感冒了。村民知道队员们没有被子盖,主动从家里抱了几床棉被送来。由于都还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 队员们从广州带的米和菜不够吃,很多孩子和村民主动从家里带东西来送给他们。“我们实在不好意思要,大多数还是给了钱,可是学生和村民们的这份心让我们很感动。”莫灿龙说。
孩子们确实很受益
龙川县委办公室新闻秘书刘伟东和教育局长刁国强告诉记者,黎咀镇并不算龙川县最穷的,由于资源有限,小地村平时只有两名教师上课,教授1至4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生活自理的5、6年级学生,则需下山到黎咀镇中心小学就读,周一至周五住在学校, “在山村里, 老师要做万金油,而且老师数量少,走出大山接受培训的可能性也很小。美术、音乐、计算机这些方面的教师,在山村实在是奇缺的,所以支教队开这些课对孩子们确实很有益处,孩子们可以从支教老师处得到最新的资讯和思维方式,不会再局限在山里”。
不过,路途遥远仍然是限制小地村孩子外出读书的重要因素。汽车车程半小时的山路, 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太远了。
由于山路狭窄, 只能容最多9座的客车行驶,配备校车的成本高昂。几个月前的校车争议还没有结果———在这样的山村里,该选择师资更为充分地集中办学,还是让学生更安全地就地上学,仍然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羊城晚报记者 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