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科收治了一名不明原因发热的老年女性患者。患者住院时发热已经10天,体温最高达39.4℃,但阳性体征很少。曾在社区医院查血象升高,右输尿管点有深压痛。社区医院曾给予患者静脉克林霉素治疗,患者自服感冒冲剂、清热解毒、头孢菌素均无效。
患者入院后,我们根据患者既往糖尿病史、肾盂肾炎和输尿管结石病史与临床症状,考虑肾盂肾炎的可能性大,于是积极治疗3天,但是效果不佳。第4天凌晨,患者病情急转直下:突发寒战、高热,伴喘憋,精神弱,HR160次/分,血压最低90/60mmHg,四肢末端发凉。给予对症治疗的同时,我们判断这是一位有基础疾病的严重感染患者,虽然感染源不明,但是已发生了严重脓毒症。如果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危及生命,于是我们进行了更为积极的救治。
与此同时,患者家属看到连续治疗4天,患者病情反而有所加重,他们对医师和护士的态度明显变差。为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我们及时向家属解释病情变化的原因,详细交代我们的判断和救治计划。同时,将患者转到离护士站最近的抢救室,由负责医师和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医师则坚守在患者床边,实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
当天下午,患者病情再次加重,发生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我们马上为患者施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由于事先和患者家属已进行沟通,当下午病情继续进展时,家属不但能够理解,还积极配合治疗。
住院第6天,病原微生物确定为肺炎克雷伯菌。由此,我们想到菌血症可能来源于肝脓肿。急查腹部CT,证实为肝脓肿。介入科立即为患者进行了肝脓肿穿刺引流手术,几天后引流量达到700ml。根据药敏结果,改用窄谱头孢菌素。患者体温终于恢复正常,最终痊愈出院。
这一患者的诊治,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师和护士是主体。患者及家属由于缺乏医学知识,一旦病情恶化,往往会迁怒于医师和护士。此时,医护人员要及时向患方传递我们对患者病情恶化的担心和对患者病情好转的欢喜,以及对患方所承受巨大压力的理解。正是我们的积极沟通和努力换来了患者和家属对我们的理解。医师不仅要自己明白患者病情,还要让患者和家属明白病情,进而让患者明白医师对病情具有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