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了加快培养新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工程,1994年,我国国家层面上第一个面向4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的专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正式设立。从此拉开了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的序幕。一股股创新的潮流涌动在神州大地,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建设的曙光在全国科技界铺展开来。
坐落于黄浦江畔的第二军医大学,从1997年正式参与申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来,先后有20位青年学者获得此项资助,位居全军医科院校之首。
“国家杰出青年人才”已经成为该校知识创新工程的中坚力量,其中,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3人被聘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获得何梁何利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人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获评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4人入选总后科技金星,7人当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一批活跃在科学前沿、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创新研究群体,6人牵头组成2个国家创新团队,近3年,已有20人次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占全校同期此类项目的1/2,该校2006—2009年期间在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28篇,其中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69篇,占53.9%。
一串串骄人数字,记录着第二军医大学培养“国家杰出青年人才”的坚实足迹,见证着这所军事医科院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中的使命与责任。当我们把眼光再次聚焦这些数字,去探寻数字背后的故事,给我们触动的,远不止那些创新求变的决策魅力,而是高层次领军人才成长规律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国家工程,助推创新领军人才建设
“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是许多国家打造人才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经验。”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刘振全说,国家重大工程,可以从战略上关注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008年,对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消化内科谢渭芬教授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人才基金”资助,同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在肝癌的治疗研究领域,谢渭芬颇有建树,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多篇;申报发明专利2项;获得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医疗成果二等奖;先后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上海市重大人才项目。2010年,国际著名杂志《肝脏病学》(Hepatology)报道了国际首例肝肿瘤细胞“诱导分化”实验的研究成果,而该项实验的完成人正是谢渭芬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他们利用诱导分化的方法在治疗肝癌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提出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可诱导肝肿瘤细胞转化,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这意味着过去最凶险、死亡率极高的肝癌,有可能遇到了克星。
谢渭芬教授一连串国家和省部级重点人才工程的耀眼光环,既见证了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同时也表明第二军医大学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助推创新领军人才建设的做法获得了成功。近年来,该校借助一系列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锻造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
第二军医大学科研部提供的一份材料表明,近年来,他们集中优势资源,积极申请和推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总后“三星”人才,以及863、973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拔尖人才进行支持和帮助,在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十一五”期间,该校牵头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4项,973计划项目课题18项;承担863计划项目(课题)3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承担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7项,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5项,军队特需药品科技重大专项3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634项,经费2.2亿元,其中新增1个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个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再次获得资助,重点项目14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学校承担重大、重点项目数量较“十五”增长近50%,标志该校竞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显著提高。
采访札记:一流追求带来一流成绩,一流平台造就一流人才。第二军医大学充分发挥国家人才战略工程和科研创新平台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上的引领作用,形成了拔尖人才“繁花似锦”的良好局面。这也充分说明,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既需“战略眼光”,更需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启示二:顶层设计,营造英才辈出良好环境
“良好的氛围是培养人才的肥沃土壤。只有土壤越来越厚实了,领军人才、世界一流科学家才会涌现出来。”第二军医大学政委陈锦华说,领军人才的脱颖而出亟须改善人才成长的氛围环境。
2008年7月,第二军医大学召开学科人才建设大会,全面启动新一轮学科人才建设工程,计划在3年内投入1.9亿元,强力打造优势学科群,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对院士后备人选、优秀青年人才和军事医学人才实施重点扶持。同时启动实施“5511”人才建设工程,即用3—5年时间,重点选拔培养5名左右院士后备人选、50名优秀学科带头人、100名中青年技术骨干和100名优秀青年人才。
与此同时,该校积极探索“大师+团队”的新型人才组织模式,大力扶持一批由领军人才牵头、重大项目牵引、跨学科联合的创新团队,围绕国家、军队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联合攻关,涌现出免疫学、生物信号转导、神经生物学、肿瘤学和炎症促进细胞癌变的分子调控等5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呈现“星明月亮”的人才建设新气象。
目前,该校由“国家杰出青年人才”王红阳院士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集中了谢渭芬、曹广文、戚中田、钱其军等5名“国家杰出青年人才”,已有3人分别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4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这个创新团队以该校长期合作从事肝癌和炎症致癌机制研究的协作组为骨干,在团队合作承担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基础上,系统地阐明炎症促进细胞癌变的遗传学基础,发现肝炎恶性转化的早期标志物群,为实现肝炎的靶向基因与细胞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从肝炎到肝癌的防、诊、治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为了营造英才辈出的良好局面,该校千方百计构建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综合环境,为广大科技干部提供了提高能力、练就本领的大好机遇和广阔舞台。
该校改变“四平八稳、一线平推”的培养方式,提升青年人才起始培养水平。对青年人才做到尽早发现、尽早瞄准、尽早培养、尽早储备,从青年科技干部踏上工作岗位一开始就协助他们进行学术生涯规划设计,并给予有力指导和扶持。学校制订《优秀青年学者培养计划实施细则》,每年遴选10名优秀青年教师和10名优秀青年医师,在出国进修、职称晋升、课题申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青年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对年龄轻、敢创新、潜力大的优秀后备人才进行重点关注。通过帮带扶持、跟踪考核、分级培训等方式,实现对后备人才的滚动培养,不断增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后劲。近年来,该校共获得省级部二等奖以上成果奖励102项,其中有76项由入库人员牵头完成,显示出后备人才的强劲实力。
采访札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事业凝聚人才,实践造就人才,机制激励人才,法制保障人才,第二军医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只有进一步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机制、政策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真正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才能真正为高层次领军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源头活水。
启示三:创新文化,为领军人才成长带来源头活水
“培育一种先进的科研创新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是盛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催化剂。”第二军医大学政治部主任吴小松介绍说,该校注重抓好创新文化建设,用理解、宽容、支持的态度去帮助科技人员,努力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励他们敢为天下先,敢于开展高风险的创新研究。
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人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缪朝玉教授对该校“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深有感触。由该校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苏定冯和缪朝玉领衔的药理学创新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在一次次失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终于完成了“血压波动性和器官损伤的研究”。该项目发现了高血压波动性引起器官损伤的四大机制,提出了把降低血压波动性作为高血压治疗的新策略,研制了一个复方抗高血压新药,该项目成果发表了高水平SCI论文56篇。该项成果也是军队院校2009年度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近年来该校科研工作捷报频传:先后荣获1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37项省部级一等奖等高水平成果奖。特别是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实现了军队医科院校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新突破,标志着军队医科院校在国家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
科学研究的百花园里荆棘密布,第二军医大学何以摘得如此夺目的奇葩?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该校长期以来积淀形成的宽容失败、永创第一的科研创新文化。
1995年6月11日,在德国马普实验室做研究工作的王红阳历时两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发现并克隆了一个新的基因,该成果标志着她在生物信号转导研究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可是,当她兴高采烈地把这一消息告诉她的导师乌尔里希教授时,导师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才不无遗憾地说:“科学研究只承认第一,你的发现比日本科学家晚一周,日本科学家已将它命名为BAS。”王红阳拭去眼角的泪花,开始了她科学实验的第二次“长征”。1997年初冬,她在世界上首次克隆出PCP-2,即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并提出MAM型酪氨酸酶家族新概念。这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并在世界人类基因库登录。
正是凭着这种永不言败、不懈追求的精神,王红阳一步一步攀向世界生物信号转导领域的高峰。1998年,她回到母校第二军医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短短几年间,她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2005年,她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立足本土,争创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让中国的基因和肿瘤学研究走向世界。这是“国家杰出青年人才”、该校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毒及基因治疗实验室主任钱其军教授和他带领的科研创新团队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2004年11月,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全长抗体基因治疗新策略,该策略结合传统肿瘤基因治疗及病毒治疗双重优势,围绕这一策略,大规模改造溶瘤增殖腺病毒载体系统并筛选了抗癌基因。根据这一策略开发的基因-病毒治疗药物SG600-P53已完成临床前所有研究,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种腺病毒生产纯化平台,为国内上百家单位提供了腺病毒技术支持。
采访札记: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对人才的影响有特殊意义。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社会氛围,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想方设法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自由创新、原始创新,这是第二军医大学创新文化的核心,也是他们成功之所在。
启示四:自主创新,聚焦核心技术求突破
“主动引导高层次领军人才紧贴国家、军队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研究,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求突破。”第二军医大学科研部部长张从昕说,越是高层次领军人才,越是要发挥他们在关键领域的原创作用。
生物工程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涉及生物学、免疫学、化学、物理、信息学及自动化控制等重要前沿学科和技术领域,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投入巨资潜心研究,已建立了成熟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化平台。该校“国家杰出青年人才”郭亚军教授带领科研创新团队集体攻关,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在我国抗体生物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继欧美发达国家之后,掌握了治疗性抗体的筛选、人源化、中试及产业化的核心技术,开发、上市了国内首批抗体类新药,实现了我国军事生物工程的创新发展。这项技术大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生物工程领域的竞争力,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一举摘得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对基础学科来讲,跟踪、分散和重复的研究是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教研室安华章教授说,只有在前沿领域选准方向集中开展创新研究,才有可能使我们从事的免疫学研究取得重点突破,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从1995年开始,由曹雪涛院士和安华章教授领衔的免疫学国家创新团队,依托该校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果敢地把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力量调整到树突状细胞这一国际免疫学前沿基础研究上,围绕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功能调控及其来源的免疫新分子的发现与生物学功能等3个主要方向开展探索性研究,前后自主发现了全长新基因124条,证实了部分新基因功能并提出了其相关的作用机制,研制的国家I类生物制品新药“抗原致敏的人树突状细胞”通过国家S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的Ⅱ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喜人。完成的“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调控及其来源的新基因的功能研究”项目,把国内树突状细胞功能以及在防治疾病中的意义研究推向了国际前沿领域,该项成果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采访札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二军医大学着力引导高层次领军人才将研究目标聚焦影响军队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高新技术上,将研究力量投放到国家和军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与关键技术上,既发挥了高层次领军人才在自主创新上的领率作用,同时也借助高水平原始创新平台打造了高层次领军人才的“独门绝技”,提升了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启示五:全球视野,为领军人才搭建国际舞台
构建开放办学格局,充分依托和利用国外“人才高地”,用“引智”的方式整合优势人才资源,与国际著名高校联合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是该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举措。
作为全军医学院校唯一的对外开放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近年在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中,积极利用国际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借国际舞台锻造科技帅才。目前,该校已与美国、英国、德国等3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洪堡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机制。
“国家杰出青年人才”、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曹广文教授,先后两次赴美国交流学习,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美国Baylor医学院就肿瘤遗传流行病学、肿瘤转移学、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防生医学等课题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在交流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影响因子总分48.8,单篇最高分值13.14分,SCI引用272次。国际前沿的研究资源和视野为曹广文的课题研究积聚了丰富营养,回国后,曹广文教授领衔的“乙肝和肝癌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据了解,该校绝大多数留学回国人员目前已成为各学科专业领域的带头人和骨干,一批在国内、国际叫得响的科研专家已在第二军医大学悄然崛起。该校学成归国人员中,有80%承担863、973重点项目及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研课题,1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被评为总后科技金星,3名成为“长江学者激励计划”特聘教授等。
大力搭建中外对话与交流合作的平台,不断提高国际交流层次,努力拓宽国际合作的空间,是该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大亮点。学校通过举办大型国际高端学术会议,吸引国外名师大家来校对话交流,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学校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2008年11月,由第二军医大学承办的第26届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学术大会在上海举行。“国家杰出青年人才”、著名泌尿外科专家、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院长孙颖浩作为大会主席,向来自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国际知名专家介绍了腔道泌尿外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会上,还现场直播了该校腔道泌尿外科专家展示的大功率钬激光碎石、经皮肾镜切除铸型结石等高难度手术。来自日本的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学会主席Yoshinari Ono教授感叹,中国腔道泌尿外科不再是跟随者,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与此同时,该校还与国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和信息资源,加速实现科研水平与世界前沿直接接轨。“国家杰出青年人才”、该校基础医学部病原生物教研室主任潘卫庆带领的创新团队,不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以该教研室为依托,世界卫生组织在该校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基因合成与表达合作中心”,这是该组织在全球军队系统中建立的第二个合作中心,标志着第二军医大学与国际卫生组织机构的科研合作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采访札记:善用“他山之石”,善于借助国际优势资源引智、储智,建立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培养体系,拓展国际战略视野,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国际顶尖人才,第二军医大学的实践表明国际合作已成为提高科研水平、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渠道,对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