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饱含大爱的医生

2018-12-13 18:14:10浏览:94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秦泗河   2011年12月18日晚,我邮箱内收到台湾博正医院沈文哲教授发来的邮件,打开后突然看到如下内容:“尊敬的秦教授,

  秦泗河 

  2011年12月18日晚,我邮箱内收到台湾博正医院沈文哲教授发来的邮件,打开后突然看到如下内容:“尊敬的秦教授,我父亲恸于2011年12月15日早上突发上主动脉剥离,已经离开我们,得年81岁。事发时,他正要开始晨间会议。父亲多年来一直说他不退休,但一切来得太突然,我千头万绪中,未能即时通报,实感愧疚。”

  怔怔地看着这个消息,我意识到尊敬的沈永训教授永远地走了,心中感到无限悲凉。沈永训教授的学者风范、博爱胸怀以及十几年对我的无私帮助,不时在我脑海中翻卷。

  首次与沈永训教授见面是1988年的一次会议,当时我没敢贸然与这位特邀的海外大专家对话。1999年年初,他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上阅读了宁志杰教授对我主编的《下肢畸形外科》一书的书评,便给我写信表示要购买此书。当年10月,在昆明脊柱外科会议期间,沈永训教授和夫人与我进行了热情的深谈,并鼓励我去台湾进行学术交流。2000年,他曾专程到北京考察我所在的医院,观摩我实施的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矫形手术。从此,我们矫形外科与台湾博正医院建立了密切的书信来往与学术交流。

  2000年,我托沈永训教授购买两部伊里扎洛夫(Ilizarov)技术英文原著,一部他指派他的儿媳设法在美国购买,另一部则在美国图书馆复印。尤其是伊里扎洛夫教授生前主编、于1992年在德国出版的英文原著《骨穿针成骨技术——组织生长、再生的基础与临床》一书,是我求之若渴的矫形外科学“圣经”。此前,我通过多种途径均未能买到此书,后来终于由沈永训教授解决了。当我看到这部专著时,内心感激无比。沈永训教授附信说:“不要邮寄书款,学好、用好伊里扎洛夫技术比邮书款更使我高兴。”

  2001年8月,受台北医师公会邀请,我有幸去台湾博正医院进行参观。沈永训教授带我去了手术室。手术室里,骨科器械术前清洗干净后皆以塑胶封装后消毒,摆放在无菌间内,随时可以提取、使用。手术中输用的液体都要加温至37摄氏度,与血液同温后方才输入病人体内。考虑到手术病人多数裸体或半裸体,易有明显的冷感,手术室还备有加热床单的温箱。

  中午,沈永训教授约我去他家中做客。这是一个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医学世家。客厅里摆着用不同颜色石片镶嵌的《张家界风光画》,墙上还挂着他去世界各地观光的照片。沈永训教授曾治愈了500多位注射性臀肌挛缩症(蛙式腿畸形)病人,数十年来收集了不同大小、形状的青蛙艺术作品上百件,在博正医院图书馆专门设有一个艺术品展室。

  沈永训教授夫妇1964年到美国留学,是台湾最早的留美学者之一。1967年,他们返回台湾高雄市,即在美国毕嘉士医生开办的基督教医院开展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手术治疗,成立了台湾脊柱侧凸基金会。1984年在伦敦召开的国际骨科学会上,沈永训教授报告了158例麻痹性脊椎侧凸手术矫正的研究;1991年他主持实施麻痹性脊柱侧凸手术550例,成为台湾矫形外科和脊柱外科的开山大师。

  苦难的求学经历和一心为病人的朴素品质,让沈永训教授成为一位阅历丰富的外科医生。除发表一些有影响的SCI论文外,他还发表了大量思考生命、感悟人生、旅游漫记等人文类文章。他认为,临床医生在博学的基础上,专业才能“求精、达精”。

  2007年10月,台湾医学会召开成立30周年暨学术交流会大会。会后,沈永训教授与我谈起了哲学、医学与艺术的关系。他说:“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然、社会与自我内心世界的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中,医学又是研究人的科学,临床行医是遵循技术原则上的人文艺术。求真、求美、求善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医术首先要求真,在求真中自然浮现出病人赞赏的善和美。”

  沈永训教授永远走了。对我而言,纪念他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他的治学态度、尊重生命的品格、博览群书的读书习惯以及对人类饱含大爱的奉献精神。

  (作者单位: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建议发行乙肝指南单行本

上一篇:

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三届“明日之星”国防生夏令营活动[图]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