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我父亲得病住院。手术前,主管医生找家属签字。他们知道我也是医生,干脆就把需要签字的知情同意书交到了我的手上。主管医生不好意思地说:“顾老师,您自己看吧。”我理解他的好意,但我必须对他说:“你是一位医生。不论面对什么样的患者,你都应当尽一位医生的义务。你还是按照医院的程序和我交代病情吧,就当我是一名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病人家属。”
看到《人文视线》版有关重症患者家属的讨论,我想起了7年前的这次经历。虽然作为医生,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病人和家属,但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如何在医、患、家属之间建立起应有的信任,仍旧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课题。其实,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我们是医生,也许我们改变不了当前的医疗环境,但我觉得,至少我们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换位思考。我们去商店买电器,只能依靠店员的介绍。店员业务娴熟,介绍得非常清楚,再加上他为你节省些费用的建议,顿时会让你产生信任感。同样,我们面对的病人家属缺少医学知识,他们有的甚至对医学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用买电器时的心态去理解患者和家属看病时的心情,我想我们的沟通会容易得多。你换位思考了,你理解病人了,你的沟通就进入了好的状态。
其次是真诚沟通。急重病人,对病人家属而言往往是天要塌了,而对急诊科的一位医生护士而言就是家常便饭。试想,朝夕相处的家人,活泼天真的孩子,一下子处于危险之中,或昏迷不醒,或危在旦夕……如果我们是病人的家属,情况会如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经受巨大的精神打击,我们能够要求他们像自己一样理性么?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医学依然很无奈。有时我们尽力了,依然可能回天乏术,但我们可以真诚沟通。
在危重病人面前,我们应该有医生特有的理性和冷静,但不是冷漠。尽管我们辛苦,尽管我们劳累,但我们是医生!危难时,我们是病人的希望,我们应该为患者点燃生命的灯。
(作者为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