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是前锋 麻醉是后卫
在众多临床学科中,麻醉科更像球场上的后卫,不能如前锋般摧城拔寨,冲杀在前。虽然偶有惊艳四座的长途奔袭,后插助攻,但更多是在后场枕戈待旦,排除险情。虽然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但绝对是不败的决定因素。如果没有后场的固若磐石,前锋就算进再多的球,要想取得胜利也是镜花水月;反之,没有前锋的临门一击,后场就算是再稳固,至多也就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局面。
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除非业内人士或者懂行的球迷,社会和公众总是把鲜花和掌声送给前场队员,他们是天之骄子,是聚光灯下的宠儿,而后卫们常常默默无闻。这从历年“足球先生”的评选中就可见一斑,鲜有后卫当选。我想那些默默奉献的后卫们肯定也如众多麻醉科医生一样,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不平衡。但社会分工不同,一如当年你选择了以麻醉科医生为终身职业,也必须承受这一选择所带来的种种结果。毕竟公众有心理定势,医疗行业外的人对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医生关注更多。
学科发展不慢 科普宣传不足
社会分工细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麻醉科在我国成为临床二级学科的20余年来,经过麻醉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其学科发展与国外相比毫不逊色。
但是,麻醉学科地位的提高速度却差强人意,落后于学科本身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尤其是麻醉学科如今涵盖了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领域,其涉及的医疗领域、学科专业发展可以与任何一个临床科室媲美。从目前状态而言,麻醉科得到的评价与对医学的贡献不符;而麻醉科从业人员与内外科等主要科室医生一样,学历、学术背景要求却不低。这也正是当前很多麻醉科医生不安心的主要症结之一。
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国内麻醉界多年来埋头于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对于麻醉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做得很不够。当前众多的健康知识栏目,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电视、互联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科的科普讲座、专家访谈做得很活跃,而麻醉学科只有在某些突发事件时才偶尔闪光。这也是我们麻醉科医生应该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各地差距明显 人员参差不齐
学科建设也是麻醉科提高自身地位的一个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普遍对其重视不够,很多医院甚至仍将麻醉科归为医技科室,甚至没有独立建科。就此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改进和提高。
从学科角度出发,学术团体应该规范学科建设,提高准入标准,使学科的软硬件建设有章可循。前不久,在卫生部有关临床重点专科评选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制定的准入标准把学科建设细节化、标准化。相信这是麻醉学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由点带面、自上而下推动麻醉学科发展。
从人员角度出发,麻醉科医生自身从业素质的提高需要常抓不懈。北京协和医院罗爱伦教授常说:“麻醉科大夫是外科领域的内科医生。”对此语的体会应该是,一位麻醉科医生不但要有灵巧的双手,还需要具备比其他学科更丰富全面的医学知识。
在美国,一位麻醉科医生的工作范畴包括为需要麻醉的患者提供评估、会诊及术前准备,为手术、产科、治疗和诊断操作行术中和术后镇痛, 围术期监测维护正常生理功能,管理危重病患者,诊断和处理急、慢性和癌性疼痛,承担心肺复苏的临床治疗和教学任务,评估呼吸功能和进行呼吸疗法,从事临床科研, 对围术期从事医疗及与医疗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监督、教学和评价,对卫生设施、组织机构及医学院校所涉上述职责进行管理等。试问:国内的麻醉科医生有多大比例完全符合上述要求?只有自身强大,才可以要求别人重视自己。否则只能羡慕人家收入高,对自己却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在2007年全美高薪职业排行榜上,麻醉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分列第一、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