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遇到一名中年男病人,因体检发现胆囊结石5年,特地来做微创保胆取石术。术前检查发现,胆囊内有一颗直径约18毫米的结石,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符合保胆条件。但我们依然在术前知情同意书中讲明,术中如遇新情况,需改变手术方案,切除胆囊。微创手术很顺利,但当胆道镜进入胆囊内探查时,发现胆囊内膜毛糙,在胆囊底部发现一个3×2毫米的凸起。考虑到恶变的可能,我们决定做胆囊切除。我们立即与患者的儿子谈话,但他坚决不同意切除胆囊。在请示院领导后,我们做了胆囊切除术。一周后的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胆囊癌。病人出院时,家属不但没有意见,还给我们送了一面锦旗。任何手术都不能一刀切,要看病人的具体情况,最终的评估原则就是病人利益至上。
——上海新科医院 朱崇兵
▲如果通过实践证明无效甚至有害的方法屡屡被使用,那就值得推敲了。当然,最大的可能就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这显然有悖医师职业精神。医学自诞生伊始,就已明确其终极目的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为推动医学科学进步与发展所做的探索和研究,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医学的终极目的。如果其偏移到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患者死活,医学就谈不上进步与发展了。
——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 郭田荣
▲在我国目前的医疗形势和医患关系下,明知不必要仍继续开展某种医疗技术的情况并不多。我担心的是另一种情况,即那些有希望的患者可能失去救治的机会。一位93岁的女患者因呕血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有的医院拒绝收治。我们在手术室气管插管、无痛情况下行内镜检查治疗,发现是胃底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进行内镜下止血夹止血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不久后治愈出院。病人利益至上,不光是不滥用那些无必要的技术,还包括不为规避风险而使病人错失良机。这都需要敢于担当、勇于决策的医生。
——武警湖北总队医院 张 平
▲明知椎体成形术是安慰手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医生热衷于此?我认为不是医生没有坚持病人利益至上的原则,而是当病人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发生冲突、患者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对立、医学的救助作用和科学功能发生矛盾时,我们对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发生了偏差,背离了科学的“人群平均检验”(PAT)原理,忘记了“短期的解决方案不可能是最后的答案”。
——浙江省卫生厅妇幼处 胡崇高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首先,新技术并不是包治百病的利器。其次,新技术通常伴随着高昂的医疗费用。这就需要有区别地对待患者。有些病在治疗时,可能用传统的方法就能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如果新技术确有必要,那也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医患双方多沟通,既治病救人,也兼顾患者的利益,这才是双赢的结局。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苏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