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医生而言,麻醉科医生最主要的特点是他们有娴熟的抢救生命的技能。在看似简单的麻醉操作中,往往伴随着很高的风险。换句话说,麻醉学科是日常临床诊疗科室中风险最高的学科。也正因为此,麻醉科医生成为所有各科医生中,抢救知识最全面、抢救技能最娴熟、抢救成功率最高的医生。
偏颇调查误导麻醉医生价值
在大多数人看来,麻醉科医生既不需要像外科医生那样小心进行手术操作,也不需要像内科医生那样不停地在药物与疾病之间进行权衡。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是待麻醉药物起效后就安静地坐在麻醉机后面,似乎就是打一针让病人入睡后,他们的主要工作就结束了。于是总有不少争议围绕着麻醉科医生。
即便在麻醉学科很发达的美国,质疑声依然此起彼伏。除了早先对麻醉科医生高收入的争议外,还有对他们临床价值的质疑。美国《纽约时报》就曾报道过一个引起强烈反响的调查。该调查由美国麻醉护士协会和美国外科医生协会联合进行,跟踪手术患者10年的结果发现,当初由麻醉科医生和麻醉科护士分别进行麻醉的两组手术患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麻醉质量都没有明显区别。报道一出,一片哗然。对于这个结果,我认为,由麻醉科护士进行操作的往往都是风险低、手术简单的轻症手术麻醉;而诸如脏器移植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充满巨大风险的麻醉,则通常需要麻醉科医生来操作。由此得出两者效果相当的结论是不足为信的。
社会普遍不了解麻醉学科
目前社会上对于麻醉学科还普遍缺乏了解。这使得在很多情况下,患者、亲属、媒体将本应是送给麻醉科医生的掌声和鲜花,却因为对麻醉缺乏了解,而送给了手术医生或其他科的医生。
比如,我们的媒体经常会有“某某医生妙手回春,将百岁人的阑尾顺利切除”的报道;或是“某某医生华佗再世,成功切除某小儿的阑尾,从而挽救了患儿生命”的报道。其实对于这两个例子,手术的技术并无本质差别,而对于如何在手术过程中以至于术后呵护患者的生命安全——麻醉科医生所负责的工作,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再比如,在抢救SARS感染病患的过程中,在抢救汶川地震伤员的过程中,麻醉科医生都是冲在最前线的。他们在最危险的时刻,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抢救出来大量伤员,或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真正起到了生命守护神的作用,甚至有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等到灾情过后,各级领导来慰问的时候,站在领导旁边介绍情况的已经是ICU医生了(ICU概念最早是由麻醉科医生提出的,ICU医疗单位最早由麻醉科医生设立;到目前为止,欧洲大多数国家ICU仍然是麻醉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情况再经媒体反复播放,使得人们牢牢记住了手术医生和ICU医生的重要,而完全忘记了麻醉科医生在挽救生命过程中所起到的最为重要的第一步作用。
这种对于麻醉学科的普遍误解,不仅深深伤害了麻醉科医生的心,同时也为临床诊疗操作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没有资质从事麻醉危害巨大
在麻醉科医生严重短缺而麻醉风险和重要性又没有被充分认识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麻醉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其他专科医生和人员对麻醉科医生越俎代庖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比如,社会上很多私营诊所受利益驱使,经常会使用没有资质的麻醉科医生(或根本就没有麻醉科医生,而以其他科医生或护士来凑合)施行麻醉。也有些地方存在着内科医生自己进行胃肠镜的麻醉操作或妇科医生、护士自己进行无痛人工流产的麻醉操作等明显违反医疗法规的现象。
事实上,所有这些需要静脉麻醉的无痛技术都需要麻醉科医生的介入。因为一旦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心跳停止,非麻醉科专业医生很难进行有效抢救。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私人医生,他因违规应用麻醉药物导致一代天王级歌星死亡,最终因过失杀人罪而遭到起诉。而近期国内某超女因整形手术死亡,以及其他一些非麻醉科医生私自施行麻醉而致患者死亡的报道,都反映出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日前已向卫生部相关主管部门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卫生行政督查工作,严格查处非麻醉科医生违法违规从事麻醉操作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