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成功与否,关系到方方面面。什么是使手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当了几十年外科医生的李森恺教授告诉我们他心中的答案:外科医生应学会运用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把实现外科手术过程的更优化作为永远的追求。
外科手术是一种纯粹的“人操作性活动”,过去那种靠经验来指导活动的办法,已经明显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面对人体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外科医师越来越需要运用符合人体及其疾病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来指导自己的手术实践。
管理思想比手术技巧更重要
实际上,遵循系统科学方法论理念进行外科手术,老一代外科专家早就在外科手术的临床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我本人有幸跟着许多名专家做过手术,感觉到他们的手术操作干净、利落、快捷、准确,手术效果好。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带教我16年的老师——已故整形外科专家李式瀛教授。
30年前,李式瀛教授带领我们一组并不怎么优秀的手术团队(共8人,除他之外,都是入道不久的整形外科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为烧伤后双手背瘢痕增生的患者做双手背瘢痕切除、中厚皮肤游离移植、双大腿供皮。该手术当时的平均时间为6~8小时,而李式瀛教授带领我们手术团队,要比其他手术团队做同样手术的时间缩短两个小时。作为手术参与者,我们感到,跟着他做手术,不但在技术上日日有长进,而且充分体现了个人价值,感到自己是一个“角儿”。我当了教授、带上研究生后,又通过不断学习,方知晓李式瀛教授遵循的是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优化理论。他用这套理论指导临床手术实践,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高难度手术,为大批求医者解除了痛苦。
手术中“停工待料”成常见现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外科手术在专业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方面有了极大进步。但是,我们对现状不能盲目乐观。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器械和耗材不断更新,手术器械越来越精细,手术耗材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而外科手术室及外科医师的相关知识更新,必须不断学习,及时跟上科技进步与发展。
坦率地讲,我们现在医院的大部分外科手术室,手术器械准备比较粗线条;多种手术方式共用一套器械的现象常见,对于耗材的性能认识也不足。据几家三级甲等医院的统计,手术中由于配合不协调,在手术过程中,常常发生“停工待料”情况。据某医院不完全统计,平均2~3个小时能够完成的手术,“停工待料”的等待时间有20分钟之多,有时更长。这就造成延长了麻醉时间,增加了手术野的出血和暴露时间;浪费了卫生资源,是对患者利益的侵害。更重要的是,手术参与者也会产生焦虑或者懈怠情绪,极不利于团队战斗。
别忽视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
▲手术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是由参与手术的各个成员(麻醉师、手术医师、手术助手、器械护士及台下巡回护士等)作为要素构成的团队,完成各自的任务。各种要素组织起来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体外科手术的最优化,快速、精确、标准地完成手术,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副损伤和副作用。
▲控制论实际上就是关系学。在不断进行的外科手术实践中,老一代外科专家有义务、有责任考察团队整体与参与成员、参与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把存在于许多人的,对每一个手术过程中优化的零星知识一次次集中起来,集腋成裘,形成综合集成的、行之有效的、可控制的系统科学方法。
▲实践永远是第一位。踏踏实实地参与外科手术临床实践,是认识实现外科手术最优化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让每一个手术参与者充分感到,参与手术的过程体现了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我们可能是小大夫,一旦上了手术台,就是患者性命相托的手术过程系统中的要素成员,是戏剧舞台上的“角儿”。
▲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每台手术的施术者,作为本台手术的组织领导者、决策者和实现手术过程最优化的第一执行者,起着重要作用。应该注意调动每一个手术参与人员的积极性,相互协调。尤其是当手术进展不顺利时,不可以互相责备。
▲根据木桶原理,系统的最优化即多装水,决定于构成木桶的短板,而不在于长板。那么要想实现手术过程最优化,就必须提前对手术过程参与人员中的生手、初学者进行培训、提高。
▲一般来说,系统的整体最优,不一定各组成要素都要最优;反之,各要素都最优,并不能保证系统整体最优。优化问题在系统方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系统方法的基本目的。因此,它要求人们研究任何系统都要着眼于系统整体的最佳功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常识。我们的外科前辈已经将手术器械包不断细化,专科专用,专病专用。然而大部分外科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对于普通器械的规格和使用功能知之不多。例如,不知道持针钳分为粗针持针钳和细针持针钳,两个不能混合使用。粗针持针钳夹持细缝合针会导致缝合针折断,引起麻烦;细针持针钳夹持粗缝合针会毁损持针钳和误伤患者甚至医者。
要实现外科手术过程最优化的目的,要实现外科手术的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第一步就是实现外科手术器械的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做到外科手术器械的专步骤专用、专操作专用。不可凑合,不可替代。
▲在手术的参与人员团队中,必须有一位是团队的“魂”,这通常是施术者,即主刀医师。这个人主导手术的全过程,团队协调行动,保障达到预期的手术目的,保证手术成功,保护患者的最大利益。
▲手术前绘制手术流程表,让每一个成员都知道、明白整个手术过程,便于配合。把每一个手术分解成手术操作单元,写出手术单元分工操作细节流程表,明确主刀医师、第一助手、第二助手、台上器械护士及台下巡回护士的职责,而且注意与麻醉医师的沟通及协调,切忌“你麻你的,我做我的”。
▲一场战争的胜负,2/3取决于战争前的决策,1/3取决于战争中的应变。外科手术过程与战争极其类似。手术前决策是否正确,与手术中能否应变得当,都取决于手术主刀医师的素质、修养,往日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更主要的是哲学理念的修炼。
我的总结来自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著作,如运筹学,特别是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事实证明,将其应用于我国的国民生产,特别是航天技术中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也卓有成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