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穿太平洋、跨越加勒比海,他们将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到遥远的拉丁美洲。历时105天,总航程24600余海里,他们诊治各国民众10840人次,收治住院患者95人,成功实施手术118例。
2011年9月16日至12月29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远赴古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等拉美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并展开免费医疗服务,这也是我国海军舰艇历史上对这一地区的首次访问。
今天,我们荣幸的邀请到了此次出访副指挥员、海上医院院长、海军总医院院长钱阳明,此次出访海上医院前出组主任、海军总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丁新民,此次出访海上医院病房护士长、海军总医院干部保健科主管护师吕晓静,请他们为我们讲述这次远航中的点点滴滴。我海军新型医疗救护舰载直升机首飞太平洋新华军事记者随“和平方舟”出航手记:大洋上的卡拉OK新华军事:钱院长,您好!我们知道,“和平方舟”号是2008年交付海军投入使用的,几年来,通过万里海疆行、出访非洲等活动,医院船这个概念越来越为民众所熟知。您能不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医院船的发展历程?钱阳明:医院船从古代就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了,17世纪就开始有了明确的医院船的概念。在世界历史上,亚丁海军、罗马帝国海军都有过用于医疗的救护船,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救生船。我们这次乘坐的“和平方舟”号是2008年交付使用的,是我们国家自己建造的专门的一种制式医院船,满载水量为16400吨,船上有300个床位。新华军事:医院船可以说是科技、理念、经济等国家综合实力的结晶,曾有人说它相当于“陆地上的三级甲等医院”。您能不能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解释一下,医院船到底能不能和陆地上的医院相提并论?钱阳明:就装备的配置和床位的展开来看,可以把它当做是一间顶级医院,但是从医院本身的性质和功能来看,还称不上是一间“三级甲等”医院。 大家知道,医院船和陆上医院是不一样的,占有空间、人员编配、设施设备以及其它的配套设施,都还不足以和陆上的顶级医院相比,因为它的建造初衷,在古今中外都是为了战争之用:在战争中实施简单、快速、有效的救援。
新华军事:其它国家的医院船是不是也处于同样的状态?比如说美国?
钱阳明:目前美国在使用中的医院船有两艘,分别是“仁慈”号和“舒适”号,它们都是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下水服役的。它们的排水量大约为60000吨左右,床位约1000张左右,同样也不能笼统的类比为几级医院。它们主要为美军战时服务,平时则用于国内救援和国际上的一些应急救援任务。
“和谐使命-2011”海上医院前出组主任、海军总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丁新民。毛宇 摄新华军事:此次出访海上医院的组织结构是如何设置的?与陆上医院的设置有何不同?钱阳明:这次我们根据命令,组建“和谐使命-2011”任务组赴拉美进行医疗服务活动。根据上级指示,由我们海军总院,海军第411、413医院和全军的其他医疗机构组建了107人的海上医院,我任院长,同时也兼任任务的副指挥员。这次的编制我们称之为“小机关、大科室”,减少中间层次和指挥管理人员,主要突出一线临床,有病房组、前出组、手术组、门诊组,还有健康服务咨询组、寻人组以及医疗保障组这样7个组,这7个组就相当于我们陆上医院的7个科室了,形成了一个在院长、指挥所成员之下成扁平状的一个指挥机构。
同时,为了更进一步的优化人员组合,发挥每一个医护人员的作用,我们把医护人员重新进行设置,尽量做到一专多能,因为在国外医疗服务的任务很重,白天要进行门诊治疗,晚上还要做手术、护理病人。
新华军事:医院船在出发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人员都是如何挑选的?
钱阳明:根据指示,我们对参加这次行动的人员进行了精心的挑选,特别是我们海军总医院的83位队员,他们都是从各个科室挑选出来的精兵强将,从思想素质、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外语水平、身体素质各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考核,确保任务完成。
在准备工作方面,首先做到了人员的重组,然后集中进行陆上演练。我们把部队带到野外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训练,进行在医院船上的各种勤务知识的培训;然后进行外事纪律的教育学习,确保人员能够真正拉得动、跟得上。到了“和平方舟”号的母港以后,我们有一个半个月的海上身心训练,所以准备非常充分,各个队员的身体素质都得到了提高,足以担负两次横跨太平洋的行动任务。
新华军事:作为海上医院的护士长,吕护师认为在医院船上工作和在陆地医院中有什么不同?吕晓静:针对于这次医疗服务,服务的对象大多数都是外国人,所以我们跟他们的交流都是使用外语来完成的,这是和陆地上的工作最大的区别。还有就是医院船的空间相对陆地上的医院空间而言要狭小很多。新华军事:此次海上医院前出组的主任丁新民医生也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请问丁医生,为什么要设置前出组这样一个机构?它是如何工作的?丁新民:医院船有一个特点就是空间相对狭窄,而我们前出组可以说是医院船的一个延伸,设立这个前出组可以让我们在医院船上多点多面的投入,哪里有需要,我们就临时建立前出组,为当地的民众服务。我们前出组的主要任务,第一是对针当地民众常见疾病进行一些治疗工作,第二就是如果出现疑难病症的话,我们就以医院船为平台,筛选一些病人回来进一步治疗。当然也还有一些其它的、组织赋予的一些临时任务,比如急救任务等。
新华军事:我们看了一些相关的报道,前去求医问诊的当地民众非常多,当时现场的情况是怎样的?丁新民:开始我们还是有担心的,因为我们这次是公益性的医疗服务,不知道当地的病人是不是愿意前来。但是我们到了当地之后,发现上门求医的病人还是非常多的。我们一般都是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但求医的人比我们来的更早,门口从来都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新华军事:工作强度是不是特别大?
丁新民:工作强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到了加勒比海地区,我们某些科室一天诊治的病人都多达百人,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医生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但是病人多,我们更要认真,脑中一直都有一根弦紧绷着,要保证医疗安全,所以精神上的压力也很大。新华军事:我们知道“和平方舟”号此次做了几台难度很大的手术,出发前有这方面的准备吗?钱阳明:客观上讲,我们对这几个国家的医疗状况和人民都不是特别了解。去到之后发现有些是急诊,有些则是长期拖延、没有进行手术的病例。所以面对民众的需求,我们和到港国的卫生机构、医保部门进行协商,根据我们的现实条件,特别从我们海军总医院选出一批技术很高的医学专家,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新华军事:具体都做了哪些难度较大的手术?
钱阳明:比如有开放性的复杂型上下肢骨折,要进行复位、固定。这是一位40多岁的油漆工,摔伤以后40多天没有进行处理,我们诊治他的时候已经呈高度贫血的病征,如果再不处理,有可能在病人的活动中出现二次损伤,所以我们发现之后及时的对他进行了医治。另外还遇到过椎间盘突出病例。我们知道,椎间盘突出有可能会引起下肢活动不便、疼痛等情况,这个手术做起来也非常的困难。在手术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就是要面对船体摇摆问题。虽然停靠在码头,但因为始终是浮在水面上,所以存在船体摇动的现象。再加上医院船本身的设备限制、人员的调动安排等等,可能在陆上很普通的手术,放到医院船里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困难的手术了。
新华军事:当地病人知道这些手术存在的风险吗?他们是否信任我们?
吕晓静:通过我们跟他们的交流,他们是知道这些手术都有风险的,但是在我们细心周到的医疗服务过程当中,让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的热情,获得了他们的信任,使得他们更加期待我们中国医生为他们进行手术。新华军事:我们的护理方式、理念与国外有什么不同?病人们在医院船上吃中餐还是西餐?他们对我们的服务是否满意?吕晓静:因为他们都是外国病人,所以大部分还是喜欢西餐多一点,但也有一部分人想借此机会感受一下中餐的魅力,所以我们在船上通常都是中西餐都准备,让病人自己选取。我们医疗服务的理念和国际上的是相通的,尤其这次我们还有南丁格尔奖的获得者王文珍一同随行,这也说明我们的医疗服务具备了国际化的水准。所以在这期间,他们对我们的医疗服务还是非常满意的。
新华军事:最后请钱院长从专业的角度,展望一下医院船未来的发展和使用。
钱阳明:通过这次“和谐使命-2011”任务来看,我们的工作虽然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的医疗服务对拉美到港国的影响很大,当地民众对我们很感激,都说欢迎我们再来给他们进行医疗服务。我们深层的服务、热情的态度、精湛的技术打动了到访国的政府和媒体,他们对我们评价很高。
众所周知,医院船是为战争而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军队,特别是海军在海上进行训练任务的一个保障平台。但在平时,它也应该执行对国内的一些岛礁部队,沿海部队、居民的医疗保障服务,同时也还要承担国际的人道主义救援和灾害救援。未来,医院船在展示我国社会发展、体现我国良好形象、促进我国军事外交等方面还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