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之一,占肩关节病变的17%~41%,可引起肩关节疼痛和严重肩关节功能障碍。
肩关节疼痛是肩袖破裂早期的主要症状,初期呈间歇性,在劳作后及夜间患侧卧位症状加重,休息后减轻。如有慢性肩峰下滑囊炎存在,疼痛呈持续性和顽固性。疼痛分布在肩前方及三角肌区。患者有肩关节功能障碍,活动受限,上举及外展无力,或不能外展。 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微缩,肩峰前下方与大结节之间的间隙压痛。活动时可闻及捻发音,明显的捻发音多见于撞击征三期,尤其是完全性肩袖撕裂患者。疼痛弧征阳性,患臂外展上举60°~120°范围疼痛。撞击试验阳性,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撞击出现疼痛。撞击注射试验使肩部疼痛症状暂时性完全消失,则撞击征可以确立;如肩峰下注射后疼痛仅有部分缓解,仍存在肩关节功能障碍,则冻结肩的可能性较大。
X线检查常规包括上臂中立位、内旋位、外旋位的前后位及轴位片,可显示肩峰、肱骨头、肩胛盂及肩锁关节。肩关节造影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重要方法,可了解肩袖的厚度、肩袖破裂的大小及残端退变情况、关节软骨退变情况。超声诊断肩袖损伤的优点是无创性,可动态观察,可重复性,准确率较高,操作方便,费用低廉,对肩袖损伤术后随访具有独特的价值。缺点是诊断标准不易掌握,诊断的准确率与个人的操作技术和经验有很大的相关性。
尽管肩关节造影仍为评价肩袖破裂的金标准,但MRI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更常用于肩袖破裂的诊断。MRI不仅无创,而且可在冠状位、失状位、轴位与斜切面上显示骨与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已证实MRI在诊断肩袖全层破裂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上均高。此外,MRI术前对肩袖破裂大小的评估与术中测量也有极好的相关性。MRI可给医生提供关于肩袖破裂的大小与部位,肌腱累及的范围、肌肉萎缩与肌腱回缩的程度以及残余肩袖组织的情况等重要信息,对于确定修复方法、减少手术的困难具有极大的价值。
根据患者病程长短、发作症状及程度,结合患者年龄、职业等因素,可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分为非手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又可分为开放性手术和关节镜下手术。非手术保守治疗相当重要,尤其是早期单纯肩袖挫伤,经4~6周保守治疗,组织肿胀即可消退,有利于后续手术操作。所有怀疑有肩袖损伤的老年患者或者活动量小的患者在病程早期应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口服NSAIDs药物、肩峰下注射以及物理治疗等。
慢性损伤病例经6个月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50岁以下急性损伤病例伴肩关节外旋、外展、主动上举受限,影像学证实肩袖破裂者,宜尽早手术修补。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技术有经骨缝合术、肩峰成形术及铆钉缝合术等。近年来,肩袖修补重建技术有很大发展,开放手术修补已越来越多地被关节镜下修补重建所取代。关节镜手术的优点在于镜下检查与修补同步实施、微创、术后疼痛程度轻、康复快。通过镜下对肩袖破裂的程度、范围和腱性组织变性程度的评估,确定修补重建的方式。
有学者对肩袖手术进行大样本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5%,其中3%需要再手术。主要包括:一、肩袖不愈合。如果患者伴有糖尿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术前注射类固醇激素可引起肌腱脆性增加,影响肩袖组织愈合。二、腋神经损伤。腋神经位于肩峰的前外侧角向下5~6cm处,个别人腋神经距肩峰的前外侧3~4cm,尤其肩关节外展位缝合时容易损伤。三、铆钉拔出。骨质疏松患者不宜用铆钉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