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耳显微、耳神经外科到遗传性耳聋和耳基础研究,该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在刚刚结束的2011北京国际耳科论坛上,海内外学者深入交流了科研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大会主席杨仕明教授总结了学者们提出的三个共同期待——
期待一 听觉植入更规范些
人工耳蜗是听觉植入装置的代表,截至2009年4月,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8.8万人在使用这种装置,这使其成为最成功的神经植入假体。我院自1996年至今的15年间共进行了1063例人工耳蜗植入,回顾分析这些病例,让我们逐渐厘清了人工耳蜗植入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多国专家一致认可先天性耳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的黄金时段是1~5岁,这与我们的分析结果一致。但中国患儿是否完全适用这个标准,还需进一步观察研究,毕竟汉语的发音特点与其他语种并不完全一致。
借助新的基因检测技术,我们在收集大量病例的基础上,对其中802位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最终发现GJB2、SLC26A4两个基因发生突变的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更好。
此外,我们的回顾分析还显示,目前对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现有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和康复手段都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标准,同时评价准确性有待提高;患者随访时间也是长短不一。
尽管人工耳蜗植入仍有很多疑问等待揭开,但这一技术已日趋成熟。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在我国如何保证更多医生规范评估患者、规范选择治疗方案、规范术后康复等至关重要。为确保植入效果,我们需要拥有涵盖医生、听力师、康复师的专业团队和规范的工作流程。目前对于人工听觉植入技术在我国的开展和应用的标准化仍有一系列工作要做,需继续努力。
期待二 国产耳蜗让听觉植入更普及
人工听觉植入装置包括人工耳蜗(CI)、振动声桥(VSB)、骨锚式助听器(BAHA)、听觉脑干植入(ABI)等,它是一项集电子技术和仿生技术于一体,跨医学、听力学、生理学、电子工程学和康复科学等多学科协作的高科技生物医学工程装置,也是新材料、微电极技术、微芯片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生命科学的具体应用。听觉植入装置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已经成为帮助部分听障患者重获听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人工耳蜗在我国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听觉植入装置。但我国每年仅有不足2000名患者获得人工耳蜗植入治疗的机会,只占7岁以下聋儿的1%,进口人工耳蜗昂贵的价格仍是制约患者选择的重要因素。值得期待的是,国产新型的低价位高性能的人工耳蜗产品已经研发成功并通过了临床效果验证,相信我国更多的听障患者将从中获益。
期待三 新技术能够在国内顺利开展
振动声桥VSB是一种电磁式部分植入式中耳助听器,是目前最成功的中耳植入装置,1994年由Geoffery Ball研发成功,于1998年2月开始在欧洲投入临床使用,2000年8月开始在美国投入临床使用,2010年5月在中国正式上市。其工作原理是把声音转化为机械振动,由FMT(漂浮振子)直接作用于中耳振动结构,驱动听骨链传送到内耳。它与传统助听器的主要区别在于VSB直接作用于中耳,把声能转化为机械能向内耳高效传递,具有更真实、无反馈的特点,同时可消除堵塞感,降低回馈啸叫,减少由耵聍和潮湿引起的维修问题。该装置体外佩戴部分很小并可以被头发遮住,不影响美观。
我们进行了内地第一名患者成功植入振动声桥,后又陆续为符合适应证的其他7名患者植入,获得了良好效果。此8名振动声桥植入患者的适应证选择和术后康复效果,为振动声桥在中国的进一步开展和推广提供了参考。
应该说,听觉植入装置尤其是人工耳蜗的推广和应用,除了帮助听力障碍患者重新获得了听力,对于医学科研而言,还推动了听觉机制,尤其是电听觉以及听觉中枢的发育和可塑性、听觉认知、言语发育和言语识别的研究,今后这一领域的发展还需要多学科同行的通力协作。
(李佳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