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病例碰撞 让实践向指南靠近

2018-12-13 18:23:47浏览:97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GAP-CCBC是GuidelineAndPractice:ClinicalCase-BasedConference的首字母缩写,中文意思是通过临床病例研讨会的方式弥补指南和实
GAP-CCBC是Guideline And Practice:Clinical Case-based Conference的首字母缩写,中文意思是通过临床病例研讨会的方式弥补指南和实践之间的差距。

  病例讨论让医生 动 起来

  “感觉差距太大了。平时在工作中闷头干活,自我感觉还不错,但和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专家交流之后,才发现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交流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每次参加完GAP-CCBC论坛都有继续学习的动力。”来自北京同仁医院心内科的郭丽珠大夫在大连中国心电学2010 GAP-CCBC论坛上汇报完自己的病例后坦言。

  郭大夫汇报了一个植入起搏器后反复胸闷、疑诊肺栓塞的病例。她准备的讨论主要是有关胸闷诊断以及抗凝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结果现场专家点评不但直言肺栓塞的诊断有疑问,来自北京朝阳医院西院的张建军教授甚至结合该患者的具体情况跟大家一起讨论起这位患者植入起搏器的适应证问题。

  来自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白明医师报告了一名伴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这名患者接受了急诊PCI后40天,在运动试验时又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最终接受了ICD治疗。专家虽然总体肯定了该患者的治疗,但对急诊处理、出院后心力衰竭的二级预防和运动试验的适应证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临床上任何一名患者的处理都是复杂的。就该患者的处理而言,涉及急性心肌梗死指南、心律失常的器械置入指南、运动试验指南、心力衰竭指南和PCI指南等。”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张海澄教授点评,“这其实也是指南的一个诟病:由于指南往往针对某一个疾病或一项技术,并不是针对患者,在处理复杂的临床情况时运用指南要综合考虑。而且现在各种指南的建议越来越多,指南变得越来越长,极大地影响了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推行力度。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要多学习外,临床医生要有遵循指南的意识,脑子里一定要绷紧这根弦儿。”

  专家带头把听众 引 进来

  中国心电学年会的GAP-CCBC论坛原本安排在一个较为隐蔽的会场,开始时听众并不是很多。正在会场比较冷清的时候,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赶到了。

  此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龙教授正介绍一例在左前降支(LAD)置入支架后发生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一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甚至出现三度房室阻滞的病例。王龙在陈述时本想留一个悬念,结果杨教授当场点破了谜底,“这是由于在LAD置入支架时,导致了间隔支闭塞。而且,间隔支虽小,但可影响心脏的传导。”王龙当场带头鼓掌,表示敬佩。随着讨论越来越热烈,听众也逐渐增多,甚至出现席地而坐或站立的听讲者。

  现场一名医生向杨跃进教授提问:“既然间隔支闭塞可引起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什么临床所见的绝大多数累及间隔支的前壁心肌梗死未见缓慢性心律失常呢?”杨教授说:“这是一个好问题。”他现场演示,房室结由间隔支和右冠状动脉发出的房室结动脉双路供血。在房室结动脉缺血时,间隔支闭塞就会引起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他马上复习右冠状动脉,果然王龙教授报告病例的房室结动脉不显影。至此,众皆叹服。

  “没有来自患者正确的第一手信息就可能导致错误诊断,此时的最佳证据没有任何价值。”杨教授所讲的知识不会在指南中出现,而是临床基本功,是从众多患者身上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他认为,最佳的临床实践是既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要求,医生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诊疗技术、合理的临床思维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结合当地医疗技术条件,选择最佳方案,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学术交流使指南变 活 了

  对于指南,杨跃进教授认为,我国目前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不多,我国制定的许多疾病治疗指南都是以国外指南为依据。但由于人种差异、国情,如经济条件等情况不同,是否都同样适用于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值得讨论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不但要重视临床经验,也要强调,临床医生必须重视向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相关证据和这些证据的说服力。这高度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临床医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循证医学时代,虽然权威意见不是临床实践中唯一或主要的依据,但并不意味着忽视专家在临床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因为他们在病史、查体、诊断方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患者无偏倚的观察、准确的判断,是循证医学的前提。

  杨跃进教授是GAP-CCBC的发起者。他认为,循证医学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经验医学,临床实践仍离不开临床经验,特别是在我国更是如此。循证医学得出的证据进行评价并最终应用于临床,还需要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做出决策。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锥形束CT 助力老年根管治疗

上一篇:

硬脊膜动静脉瘘 需准确识别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