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 难成学科“主业”
在我国,作为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疾病,骨科、内分泌科、老年病科、风湿免疫科、妇科、放射科等都会遇到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尤以骨科遇到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为最多。但由于骨质疏松症在各个专业领域均不是主流病种,往往被视为“副业”来对待。面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多数骨科医师只是接续断骨,对于引起老年人骨折的原发病(如骨质疏松症)的诊治则关注、重视不够。由于患者无明显症状,其他科室也同样容易忽略从源头上对原发病的控制。
西方数据 揭骨质疏松严重性
在美国,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约为4800万,高胆固醇血症为5200万,原发性高血压为3500万~5400万,糖尿病为1400万,这4种疾病几乎已经等量齐观。
经统计计算,在欧美65岁以上白人女性中,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大于脑卒中、乳腺癌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女性一生中,因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危险性约为40%,更是大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中,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危险约为13%,也大于前列腺癌的发生率。虽然90%的髋部骨折者都有骨质疏松症,但在2000~2005年,只有7%的人去检测骨质疏松,其中仅有15.8%的人接受了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治疗。
科学干预 大幅降低疾病风险
欧洲骨质疏松症和骨病基金会(IOF)于2007年更新了其指南,明确建议临床医生应对65岁及以上的女性、70岁及以上的男性,以及虽未达到上述年龄但具备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骨密度(BMD)测定。而据最新研究表明,积极确诊和科学干预,可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髋部骨折的发生率。
美国加州学者分析了650000名骨质疏松症病人的数据,回顾了他们服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采用X线扫描及脆性骨折发生率的医学记录。最终发现,从2002年到2007年,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的扫描应用增长了263%,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使用增加了153%,从每年33208人增加到每年84155人。结果令人惊喜,总体髋部骨折的下降比例为38.1%。研究者称:“在外科医师中仍存在误解,认为无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然而如果能积极落实诊治程序,美国的髋部骨折发生率可以降低25%或更多。”
多学科合作 防治效果或更好
在我国绝大多数医院,骨科医生往往是骨折病人见到的第一位,也许是唯一的一位医师。在诊治骨折的同时,骨科同行作为“第一责任人”,应意识到且有必要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同时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其再度骨折。
笔者设想了一个临床路径:由来自骨科、内分泌科的医师及基础学科的人员组成“铁三角”,配合电子病历提示系统共同完成该计划——当受轻微暴力的骨折病人住院后,电子病历自动提示骨科医生应对其骨质疏松症做出相应评估,如评估风险较大,则对引起患者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影响因素,如维生素D的血清水平及时化验;待结果回报后,请负责骨质疏松症诊疗的内分泌科医师会诊,对病人骨质疏松症进行确诊,给予术前、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合理建议和规划。术后根据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和生物标本,通过基础研究人员的深入研究,更合理地提出适合临床的改良诊疗方案及更合理的用药方案。
(衣晓峰 冯宇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