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全球范围内有50%以上的药物使用不当,半数患者不能正确服药。”日前,孙忠实教授在世界健康基金会举办的安全用药培训活动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多起因药物安全问题召回事件,目前我国药监部门与临床参考的药物不良反应资料与报告,大部分来自美国FDA。前不久,美国公布了2011年美国38个发生重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药物,这些药物在我国临床上也广泛应用。从该报告中,孙忠实教授选出我国临床使用最广、应用最多的8种警戒药,告诉医患如何安全使用。
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 包括文迪亚、文迪美(马来酸罗格列酮/二甲双胍)、文迪尔(马来酸罗格列酮/格列美脲),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
主要风险:因可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如心脏病发作、猝死,而限制其使用,并将其纳入“风险评估与减轻策略”,以加强监管力度。
安全提示:此类药物仅用于对其他药物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在使用且未出现心血管反应者可继续使用。
屈螺酮 含本品的口服避孕药有屈螺酮炔雌醇片,为复方制剂,主要用于短期口服避孕,也用于调整月经不规则。
主要风险:可能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安全提示:应提醒正在用药的女性其具有导致血液凝固的潜在风险;已经用药者应按说明继续服用,除非医务人员告知其不能继续服用;建议35岁以上的吸烟女性不应该服用任何类型的复方口服避孕药(包括含屈螺酮的制剂),因其会增加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SAs) 如阿法依泊汀和阿法达贝泊汀,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病。
主要风险:高剂量ESAs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与安慰剂相比为41。
安全提示:建议修改其治疗慢性肾病贫血的推荐剂量:患者所用本品剂量使血红蛋白升高水平不得超过11.0g/dl,否则可增加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包括心脏病发作或猝死,推荐个体化给药并使用最低剂量。
长效β受体激动剂(LABAs) 如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主要用于治疗哮喘。
主要风险:单独使用可加重哮喘症状,从而增加插管率、住院率以及死亡率。LABAs虽然可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但却可增加发生严重哮喘的几率。
安全提示:不能作为治疗哮喘的首选药,只有在其他药品(包括低剂量和中等剂量的皮质激素)不能控制哮喘症状时,才考虑与其他药品一起使用。患者在未与医生商量之前不要停止使用LABAs和其他抗哮喘药,如需中断治疗应向医生咨询。患者喘息症状加重时不要使用LABAs;使用LABAs时若出现严重喘息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对突发喘息症状没有减轻作用。患者在突发气喘时,应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药。
决奈达隆 是用于抗心律失常的新药。
主要风险:有增加严重肝毒性和致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
安全提示:在用药期间密切监查肝功及其相关症状,尤其是在用药的头6个月更为重要。建议医师严禁处方于持久性心房纤颤(PAF)的患者。即使用于其他房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颤、顽固性房颤以及心房扑动,也要求至少每3个月查一次心电图,并接受适当抗凝治疗。正在用药的患者应咨询医师,不得自行停药。
质子泵抑制剂(PPIs) 包括奥美拉唑镁、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埃索美拉唑、埃索美拉唑镁/萘普生、兰索拉唑、右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钠、雷贝拉唑钠,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巴瑞特食道症、胃泌素瘤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应激性胃炎的预防。
主要风险:长期使用可致低镁血症,出现肌痉挛、心律失常以及惊厥等症状,多发生在服用利尿剂的患者,最早出现在至少服药3个月,但大多数出现在服药1年后,约1/4患者需要停药补镁。
安全提示:为防止不合理使用,FDA特规定服用疗程不得超过14天,间隔4个月可重复一次,即一年内不得超过3个疗程。
辛伐他汀 包括单方与复方(与依折麦布或与烟酸),为调脂的资深老药。
主要风险:其潜在肌病风险远远大于较低剂量或其他调脂药,危险因素有药物相互作用、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大多发生在用药的第一年,最严重的肌损伤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导致肾衰终致死亡。
安全提示:每天最大剂量不得>80mg,且只能用于已服用此剂量>1年、无肌病的患者;安全剂量为每天40mg,新用药者的初始剂量禁用80mg,已服较低剂量的患者不得随意增至80mg。
FDA强调应高度警戒辛伐他汀与某些药物并用,必要时其剂量应减少50%以上。如与胺碘酮、维拉帕米、地尔硫等并用,辛伐他汀的剂量不能超过10mg/d;与唑类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主要是红霉素、克拉霉素、泰利霉素)、吉非贝齐、环孢素、奈法唑酮并用,辛伐他汀的剂量不能超过20mg/d。
头孢曲松 又称罗氏芬,为众所周知的长效头孢菌素。
主要风险:复方头孢曲松注射液可致免疫介导溶血性贫血,甚至致死,但其机制尚未明确。
安全提示:不要与含钙注射液混合使用,尤其是勿用于婴幼儿。应用时应注意过敏体质者和过敏反应,不用于≤28天婴儿,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适当补充维生素K(10mg/周),禁用于结肠炎患者。
总之,任何药物都要一分为二看待。上述药物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反应,但均不能否认它们的疗效。在临床用药时,首先应权衡利弊,实施个体化给药。其次,既重视近期疗效,更要关注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