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惑 唯诊断先行,方可论及正确施治;且实验室检查在诊断进程中的权重日益显著,却为何常落入检验医学的“非学科”、检验人的“非学者”之尴尬境地?解惑之方究竟是强自身还是正视听,或兼而有之?这里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检验人员自身的问题。不论是强自身还是正视听,都需要我们的诊断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极大提高,需要几代检验人的热情和奉献。
二惑 检验医学在仪器设备、分析方法与手段,甚至管理等方面与国际同行业水平相差无几,为何在检验医师的培养、资格认定、岗位设置、晋升待遇等环节上却举步维艰?目前,检验医师的培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实际工作中对检验医师的知识体系要求却很高,要兼备临床和检验双重经验。
三惑 对检验医学而言,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包括仪器、试剂、用品等)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几乎是决定性的,但在针对上述要素进行质量评估及应用选择时,如何能一方面使检验专家仍保留重要的专业话语权,另一方面避免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这是医疗行业中的共性问题,尚需国家医改的不断深入,提供一杆明秤,称量专家真正的价值。
四惑 绝大多数单项实验室检查反映的只是某个侧面的信息,并不足以借此作出全面、正确诊断,将不同层面的数个、十数个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及有机的组合分析,本应属检验学科的价值之一。然而,如何能界定或保证“检验组合”既符合学科的专业要求,又避免经济浪费?疾病或健康筛查与经济能力的最佳平衡点是个体化的需求,将问题赋予人性化,结合实际情况才可能圆满。
五惑 医学研究领域日新月异,新的检验项目层出不穷。一方面如何筛选、确定真正有价值的检验指标用于临床?另一方面,目前新项目开展的最主要限速环节是物价制定,如何既保证有价值的检验指标能尽快用于临床,又能兼顾患者的经济及医疗总费用?在国家限价医疗的大环境下,检验科想分得一杯羹实属不易。常规项目和特异性指标互补结合应是应对此类问题的策略,至于新项目的开展可以寻求专项资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