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说防治

2018-12-06 15:28:56浏览:59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为遏制心血管疾病在我国不断攀升的态势,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保证人民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展心血管病人群防治

  为遏制心血管疾病在我国不断攀升的态势,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保证人民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展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

  发病攀升 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呈不断上升趋势,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心力衰竭400万人,心房颤动800万人,由于严重心律失常而猝死大约50万人。大量患者因病致残,失去劳动和生活能力,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巨大负担。不断上升的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是引起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快速攀升的根源。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血脂异常患者2亿,糖尿病患者3000多万;超重者2.4亿,肥胖者7000万,吸烟者3.5亿。我国面临的心血管病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以常见的高血压病为例,除本身的直接危害外,更主要的是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威胁国民健康。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1959年第一次全国高血压普查患病率是5.11%,1979年达到7.33%,1991上升到11.16%,呈持续快速上升态势。与我国高血压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1年我国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处于极低水平,分别只有27%、12%和3%。即使到了2002年,也只有30%、25%和6%。其与国外先进国家的高血压防治水平有着明显差距。高血压的防治成为心血管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2003年中国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1301.17亿元,占同期中国医疗总费用和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22.65%和19.74%。以2003年为基期年,扣除价格影响(根据GDP平减指数计算)后,得到1993年至2003年间,中国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33%,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8.95%)。排在2003年中国心血管病直接医疗费用前三位的病种分别为高血压(366.03亿元)、冠心病(264.33亿元)、脑梗死(237.32亿元),占同期中国医疗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6.37%、4.60%、4.13%。

  五大变化 彰显综合防治成效

  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居民各种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与遏制心血管疾病的流行。

  在我国以社区为基础,以高血压防治为突破口的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已进行了40余年。1969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首都钢铁公司建立了第一个人群防治基地。上世纪70年代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开展社区人群高血压防治基地。80年代以来,以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形式,国内20个单位协作,对南北不同地区的十余组人群进行了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90年代初,北京、上海、长沙等地进一步开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防治。1995年世界银行卫Ⅶ贷款健康促进子项目在我国七市一省启动。1996年卫生部制定了《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从1997年起在全国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24个省(区、市)开展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

  在这40年中,我国的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历经五个重大变化:从数千人群到数十万人群的综合管理,从仅管理高血压患者到管理社区全人群(包括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及多种慢性病(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管理,从注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监测到重视提高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如上海、浙江),从专家以科研、项目为实施手段到以政府为主体、多部门合作的一体化管理(如北京的折子工程),从普及健康知识着手到提高社区基层医生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为重点(如全科医生教育、卫生部全国高血压患者健康行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信息系统化发展。

  试点经验 亟待社区推广实施

  多年实践证明,开展社区心血管病防治,实施人群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水平,不仅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本身的医疗费用,而且可以减少相关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所引起的医疗费用。

  依据人群心血管病归因危险约40%为高血压病所致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我们自2005年以来在全国大范围试点,开展“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的研究。在全国22个省市的18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探索社区以高血压防治为突破口的心血管病综合干预模式,管理高血压患者20多万,一年时间血压控制达标率从22%提高到70%左右。在治疗率提高的同时,居民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我们认为,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作为技术规范和模式探索阶段业已完成,应该在全国层面作为适宜技术加以推广实施,尽快实现全国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人群防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别忽视心律失常

上一篇:

出现心律失常别太紧张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