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日前发布公告,取消了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开始关注并深入思考科技成果奖励的路怎么走才更规范。
现 象
基础科研人员不爱报奖
本报记者 吴卫红
一位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感叹:“国家在科研方面投入很大,但我们的科研环境令人担忧,尤其是科研成果评审环境糟糕,有时甚至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优汰劣胜。”更有科研人员表示,如果取消成果评审,真正的科研成果将会大幅度增加。
记者曾试图采访几位科研人员,请他们谈谈对科研成果奖励的看法,但大部分人都婉转拒绝,理由是“我们从不报奖,不参加成果评审”,所以“不愿对国内科研成果评审制度做出评价”。
其中一位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介绍,他更多也更愿意参与人才奖励项目评审。人才评审主要是在同行间进行,即一群活跃的科学家做评委,其获奖主要依据创新性论文的发表情况。获奖者都有过硬的论文,这些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然而国内一些科研成果评审过程却不是这样。一些评审虽然让申请者准备各种繁琐的资料,但对论文要求不严,有的论文还没发表就报奖。这位科研人员说,曾看到还没有发表论文的申请者拿了奖,自己便决定不再参与报奖了。
对于记者关于“不报奖是否影响拿课题经费”的问题,北京大学一位基础医学教授回答说不会的。他们通常申请国家基金委的项目,基金委项目多以自由探索为主,经费额度也在逐渐加大,而其评价过程严格、严谨且比较公正,有实力的科学家获得经费资助不是问题。“也许单位更重视参与各种成果奖励评审。单位领导通常要权衡利弊,通盘考虑报谁不报谁。我们一线科研人员大多数对报奖不感兴趣。”但是,基金委的项目毕竟有限,水平低、资历浅一些的基础研究人员恐怕机会要少很多。
据了解,国家五大科技奖励中除了设奖数量极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人物奖外,设奖数量较多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都是成果奖。在国家最高科技奖励制度的影响下,各部(委)、省(直辖市)、基层单位所设立的科技奖励基本上都是成果奖。有人统计,成果奖比例占奖励总数的90%以上。其实,除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不能直接转化为成果外,应用科技成果完全可以依靠经济实力实现目标。第二军医大学的孙学军教授认为,在技术方面,国家最应该下大力气抓好那些关键的顶尖技术研究的投入,如数控车床、材料技术等。这些技术如果能研制成功,可以大大增强国家的实力。应用研究技术方面的贡献大小,完全可以由实物、利润和武器性能等方面体现,似乎也不需要用成果奖的形式体现了。
观 点
奖励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孙学军
国家设立科技奖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或单位,从而有利于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创造热情,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综合国力。通过奖励,让科学家干劲更足。能否达到这个目的,是考察成果奖设立公平、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曾说,所有科学人员做研究的动力不外乎是因为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对工作的敬业,和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赢取别人的好胜心。好奇心、敬业精神和求胜心是决定研究的最重要动力。
那么设定成果奖励在这些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成果奖励在促进好奇心、敬业精神方面基本没有什么价值,仅在求胜心方面可能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人们可以用奖励的级别比较谁的贡献大。这类似于体育竞赛中的裁判员,必须是公平公正和具有很强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发挥出这样的功能。因此从“通过奖励,让科学家干劲更足”这个目的考虑,目前科技成果奖励的作用非常有限。
科研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两类研究,其中基础理论方面最可靠的评价方式是国际同行评议,最好的表现形式是发表论文,而评价论文客观指标主要看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尽管特别重要的新发现不一定被引用更多,但大部分都符合好论文引用次数多的规律。如果一个非常新的发现不能被国际同行接受,即使用我们的成果奖评价形式也很难获得专家通过。应用技术方面最可靠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真正能产生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否巨大也不需要一定用成果奖的形式来界定,完全可以让一些第三方评估机构拿出数据来说明问题。
从道理上讲,国家和地方各类机构建立成果奖的方法是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但实际上由于许多科研人员都把成果奖作为科研的终极目标,很少有人对这些成果转化有兴趣。因为只要申报成果成功,转化不转化没关系,既不会因为成果转化而提高成果的档次,也不会因为成果不转化而影响获奖者的任何效益。而且许多成果也没有任何转化价值,甚至在成果申报的时候,完成人心里其实非常清楚,只要能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拿到成果奖就万事大吉;只要有了标志性成果,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如何利用成果去获得各种效益——职称、职位、学术地位。成果和相关人的各种利益紧密联系,反倒使相关人忘记了成果评审的本来价值。
虽然有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加强成果转化力度,甚至成立成果转化的基金专门用于成果转化,可是往往又会按照旧的科研模式再来一次轮回,只要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所有工作都会停下来。
联想到我们现在的大学生课程学习,其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只要考试通过获得各种级别的评价,就完全结束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再也不会碰这门课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各类成果奖非常类似于学生考试。成果奖类似于考试成绩,而成果转化类似于能力,没有转化的成果如同高分低能的学生。
现在我们最大的误解大概是把成果奖等价于成果。几乎所有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总结自己的成绩时,都会把获得多少级别的成果奖作为炫耀的资本。没有人关心这些成果奖到底为科技进步做出哪些实质性贡献,好像成果奖就是成果了。这应该是一大怪现状。
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申报成果奖已成为科研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对科研本身来讲,科研人员能投入科研本身的时间和精力是最重要的。由于申请各类成果奖是说明研究水平最重要的标准,科研人员必然把许多时间和聪明才智投入到申请成果奖过程中,也造就出许多整材料、跑关系的“高手”。如果取消成果奖,也许可以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从申报成果奖中释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本身。
网友评论
ymin:许多地方建立成果奖的目的,主要为表现政绩。所以,我更赞成由NGO(非政府组织)来评成果奖。
hlansdau: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会在学术声誉和经济效益上体现,何须报奖来肯定?科技奖励体系不过是国家和省部级层面对创新能力不自信的集中体现罢了。
victory3609:国家能否取消成果奖?成果奖评审是对科研的危害!应还科学的本来面目,解放科学家!
陈 安:据说,冯康先生的有限元要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老人家一气之下就把申请撤回来了。事实上,他的这个东西得特等奖都不过分。
中国人在科学原创上的东西本来就很稀少,而得奖还是那些不该得的成果得了。冯先生的有限元这等世界第一且引领了世界潮流的工作,却被权衡来权衡去没个机会,很荒谬。好在历史是公正的。
匿 名:一个诚信理念尚不健全的社会采有什么评价方式都显得苍白和无力。目前最最重要的,是建立国家诚信体系。
苏 智:马化腾的QQ身价300亿元,Google的主人也身价百亿美元。真正有技术含量的科技成果根本不需要奖励,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像袁隆平凭借上市公司不是也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吗?
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的作用在于创造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应做服务者,而不是裁判员。(网友评论内容摘自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