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302医院坚持姓“军”为兵服务方向,数十年如一日尽心竭力为边防部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被边防官兵亲切地称为“健康守护神”,医院先后5次被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主动送健康
北京军区某边防部队士官小吴,突然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症状,来到302医院时,已陷入深度昏迷,不省人事,生命垂危。
该院军人肝病诊疗中心主任张文瑾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快做出正确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重型、肝功能衰竭(晚期),并发重度肝昏迷和脑水肿。这种病死亡率非常高。
院领导得知后,当即决定:该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该上什么设备就上什么设备,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战友的生命。
经过多名专家63个日夜接力救治,小吴终于起死回生,迎来了生命的奇迹。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缺医少药,我们要主动把健康送到边防去。”这件事给院长吕吉云带来了启示:边防部队点多线长,卫勤保障难度大,加之有些战士防病治病意识不强,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期。为何不为戍边官兵开通一条健康通道呢?
医院党委研究后决定派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定期深入偏远艰苦的边防一线部队送医送药、传播健康知识。
如今,302医院实行“大专科”与“强综合”两轮驱动,形成了为兵服务的拳头优势。他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先后派遣50多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健康军营行”医疗队,奔赴黑龙江、广西、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防部队,累计行程2万余公里,巡诊百余次,发放药品价值数百万元。医院还与8家边防部队医院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在医院管理、教学查房、联合会诊、人才培养、科研协作、应急处突等方面开展协作和帮扶,为边防部队培养了一支支“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队走到哪里,哪里笑声一片
千里青藏线,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60%。一次,该院医疗队专家为沿线官兵巡诊,专家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国际肝病诊疗中心主任赵平的反应尤为强烈,胸闷、呕吐、腹泻、头疼折磨着她。
当汽车行驶到纳赤台兵站时,赵平却面带微笑,第一个跳下汽车,立即开始为官兵检查身体。炊事班的一名战士引起了赵平的注意。这名战士脱下湿漉漉的鞋子,双脚有裂口、红肿,并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赵平顾不上高原反应,轻轻将战士双脚抬起放在自己的腿上,仔细地擦洗、消毒、涂药。
一次,年过六旬的门诊部原主任俞祥海在东北边防部队巡诊时,发现一些官兵患上腰肌劳损、风湿等疾病。巡诊之余,他认真记下每个哨所的通讯地址,回到北京后购买了护膝、风湿贴、暖手宝等物品,寄到部队。
“我给官兵们讲课就一个标准,看他们笑不笑,笑就说明听进去了,基层官兵都不是搞医的,讲得通俗易懂,他们才能接受。”该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聂为民参加“健康军营行”活动,他开设的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受到边防官兵的欢迎,他走到哪里,哪里都是笑声一片。
谈起这些年为边防官兵服务的感受,该院非感染性肝病诊疗中心主任李保森饱含深情的几句话,道出了医疗队所有专家的心声:“看着战士们被风吹皴了的脸颊和双手,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还有那一个个清澈的眼神和质朴的微笑,就像看见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亲,总想为他们多做一点事,让每个战友都能健健康康地为祖国站岗放哨。”
每走一个哨所,心灵就受一次洗礼
凡到过边防的医疗队专家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每走进一个哨所,心灵就受一次洗礼;每诊疗一名战士,心中就添几份敬意。
一次,某边防团战士小江腹痛、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一连几天卧床不起,驻地医院多次诊断,也查不出病因。看着小江一天比一天消瘦,战友们都心急如焚,这时,团长突然想起302医院专家几个月前来巡诊时搭建起的远程传输智能平台。于是,他们马上将小江的病例通过该系统传输到302医院。医院立即组织专家进行会诊,最后得出结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
随后,302医院专家通过远程传输智能平台指导该团医生为小江精心治疗,合理用药,没过几天,这位备受疾病折磨的小伙子又活蹦乱跳起来,恢复了健康。
为兵服务,永无止境。该院完善了“军人绿色通道”,提高了军人住院补贴标准,建立了军人门诊病历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军人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取药“五优先”,还推出为新入院的军人患者免费提供一套洗漱用品,每天为他们免费供应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等“十一个”免费服务内容,完善了院前积极预防、院中精心治疗、院后主动随访的“一体化”服务格局,真正实现了军人住院零待床、检查用药零审批、看病治疗零收费、服务质量零投诉的“四零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