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1℃超高烧,一夜落到35℃超低温,宝宝体温咋也玩“过山车”?最近随着气温下降,家住福州市马尾区的2岁宝宝刘文杰,突然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妈妈给宝宝量体温时,吓了一跳,小杰体温高达41℃。当即送到医院医治,专家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了抗感染治疗及物理降温。谁知,当晚小杰的体温却猛降到35℃。对此,全军儿科中心、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光明做了相关解读。
退热要瞄准“时间靶点”
“宝宝体温玩‘过山车’,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陈光明副主任医师说,发热是儿科常见症状,也是宝宝身体免疫系统正常的反映,属于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宝宝发热时,体温正调节作用,使体温上升而易出现高热。发热后,其负调节作用不能适时控制,继续产生解热物,导致体温过低。此外,体温“过山车”也可能是神经系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或者退热药物剂量应用失误导致体温过低等原因。
宝宝体温上演“步步惊心”时,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慎重采取降温措施。由于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如效果不佳,应遵医嘱用退热药物严格掌握药物剂量。
一般体温超过38.5℃才考虑用退热药,千万不可过多、过量应用退热药物。降温措施实施1小时后,应测量体温,严密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一旦发生低体温,及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如果患儿大汗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更换干爽衣裤,饮热水,取舒适卧位以保证患儿有充足的睡眠,利于体温恢复。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发热时,家长应赶快给孩子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裹得太严会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诱发高热惊厥。在不正对窗门、没有冷风直吹的室内,完全可以脱去孩子身上过多的衣服,散了热再穿也不迟。
有些父母反感小儿抽血检查,这样是不明智的。抽血检查结果,可以给医生用药作参考,一般白细胞升高为细菌感染,而白细胞不高或者淋巴细胞升高则多为病毒感染,同时也可以了解小儿有没有贫血及血小板计数等情况。
儿童体温没有“绝对标准”
正常小儿并无绝对统一的“标准”体温。一般说来,测量腋温≥37.5℃可视为发热,体温≤38℃称为低热,38~39℃称为中等热度,39~40.9℃称为高热,≥41℃称为超高热。
急性发热是5岁以下小儿最常见的症状,感冒、肺炎和某些急性传染病均是发热的主要原因。小儿发热易引起食欲减退、头痛、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医生常会采用对症冶疗——退热,给患儿开些退热药,嘱咐患儿体温达到38.5℃时才服用。
发热对患儿机体有保护作用,一定限度的发热,如体温≤38.5℃,是身体抵抗疾病的防御反应。此时血液中白细胞增多,抗体生存活跃,酶的活性增加,肝脏解毒功能加强,有利于消除致病因素而不必给予退热。
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注意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促进排尿,通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温开水,有利于出汗。饮食上,饮食应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根据患儿营养状态及用药情况,“个体化”制订营养成分。对已经添加辅食的患儿,给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如粥,软面条、鱼或肉末等高营养和易消化食品。多吃水果,补充大量维生素和无机盐,供给适量的热量和蛋白质,保证一定的优质蛋白,可选一些如人乳、牛乳、米汤、鸡蛋羹、蛋花汤、菜汤、果汁等食物。
室内要定时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避免穿堂风。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 ,相对湿度50%~60%。注意遮光,中午阳光强时应拉上窗帘,室内最好使用光线柔和的日光灯,避免强光刺激患儿而诱发惊厥。
降温的三大“黄金疗途”
虽然目前也有患儿体温高达44℃仍能康复的罕见病例,但临床数据显示,体温在42℃~43℃持续数分钟以上可引起全身各种细胞不可逆的损坏,脑、肝、心、肾的变化最为突出,如持续2小时以上不易恢复,如不死亡者,也可能发生言语意识障碍等后遗症。因此,第一时间将体温降到38.5℃“刻不容缓”。专家介绍了三种降温的“黄金疗途”。
一、物理降温。常用的是冰敷,用冰水袋置颈部两侧,两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行经部位,交叉间歇进行,并按摩局部以防冻伤。用冰帽、冰枕能减轻脑水肿,减慢或制止脑细胞的损害及控制脑细胞损害而产生的反应性高热。此外,还有用冰盐水灌洗胃、冰水灌肠、冰化输液等手段,对顽固性超高热见效更快。对超高热伴有四肢厥冷者,可用温水浴或用40~45℃温酒精浴。
二、药物降温。对儿童来说,布洛芬或对乙酰胺基酚较安全而有效,此外安乃近、消炎痛、扑热息痛等药可选用,但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大汗促使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同时,可考虑用冬眠灵等安眠药物,如体温下降2小时后,重复给药,冬眠灵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周围血管扩张,加速散热作用,降低机体代谢率和细胞的耗氧量。如出现超高热危象,可用冬眠疗法。
三、另类疗法。激素有“四抗”作用,可减轻脑水肿,抑制炎症及免疫反应等作用,各种超高热可酌情应用,常用中等剂量的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临床上也用芳香开窍类中成药,超高热伴有惊厥抽搐、神昏谵语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或用醒脑静注射液肌肉注射。同时,根据病情,给氧气吸入,减轻缺氧损害;对昏迷者进行气管插管或取左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儿科 李政 / 吴志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