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操作简便、无创、诊断明确,早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正常心电图形变异大,许多改变的临床意义仍需不断认识,再加上使用仪器不同、操作水平有差异等,所以很容易导致误诊。
仪器不规范导致描图不合格
目前国内外生产的心电图机参数不一,影响心电图描图的质量和检查规范。心电图机应具备0.05~150Hz频响,儿童应用250Hz以上的高频滤波。部分医院目前仍在使用不符合标准或年久失修的心电图机,频响低,在0.05~40Hz之间。
我院门诊曾接诊一位来自某县的患者。当地医院为其做过心电图等检查,但没有发现心脏疾患。我们应用高频响心电图机,描记后异常波形明显,诊断为左心室肥大和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为及时救治提供了依据。该患者在基层医院为何未发现上述疾病?据了解,基层医院使用的是低频响心电图机,高频信号响应不足,致使QRS波振幅降低,同时丢失了原有波形的顿挫和异常Q波,造成误诊。
操作不当造成波形失真
患者标准体位应为仰卧位,四肢放松,平静呼吸。如因病情不能平卧,应在描记完的心电图上标明描图时的体位(半卧位、坐位或立位)。立位心电图与仰卧体位心电图波形有差异。
女性患者查心电图,电极放置位置各家医院不统一,电极有时放在乳房上有时是乳房下。国际指南建议:女性患者电极应该放在乳房下,这样能真实反映心电数据,避免误诊。
心电图测量不规范致误诊
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不统一、不规范,导致诊断出现误差。例如,对P波时限的测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某一导联波形最早起点或另一导联最晚终点之间的距离为时间测量值,其测量值准确。另一种是选导联中某一个导联最宽的P波进行测量,其测量值偏小,易漏诊左房肥大或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国际指南的建议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波形叠加,选其中波形最早起点与最晚终点之间的距离为测量值。
过去认为P波增宽代表左房肥大,P波增高代表右房肥大;国际指南则是P波增宽为左房异常,P波增高为右房异常。但是,我们认为指南也有欠妥之处,如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左、右房异常时均可发生P波增宽或增高改变,其意义可能有左、右心房肥大,房内传导延迟等异常改变。 因此,当出现P波异常改变时, 应分别描述为P波增宽改变、P波增高改变、P波其他形态改变。
心电与临床未能紧密结合
心电图诊断报告应与临床紧密结合。以往心电图医生与临床医生缺乏沟通,中间好像有一道无形的墙,两家“老死不相往来”。心电图室在各家医院属于医技科室,很难或没有机会接触临床,对心脏电生理知识了解甚少。心电图医生不了解病人病史,仅就图说图,很容易出现误判。
随着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越来越多,心电图医生与临床医生缺乏沟通,对起搏器心电图报告的争议越来越多。而临床医生拿到心电图医生出具的报告后,不认真阅图,心电图医生报告什么就是什么,或把报告放到一边不予理睬,这样就不能起到准确诊断的作用。
心电图诊断有待规范
为使心电图诊断规范化,建议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人员规范化。心电图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描记。但目前有些医院让未经培训的人员描记心电图,结果干扰多、伪差多,影响了描图质量。例如,有的非专业人员描图时把干扰和误差诊断为室性早搏。
二是描记心电图规范化。要选择符合国际标准的心电图仪器、设备,避免使用不符合标准或年久失修的心电图机,定期对使用的心电图机进行质量检查。还要避免应用无清洁作用的清水或容易挥发并易致干扰的酒精,选用具有导电并具清洁皮肤作用的新洁尔灭配制液。对急诊和特殊病人描记的心电图,遇到干扰,书写心电图报告的时候应该注明和标记干扰处,避免误诊误治。
三是心电图技术操作和诊断报告规范化。如在有关操作方面,要定准电压标记,了解该机的阻尼情况。若未使用自动记录装置,就在全导联两端各打一个未改变的电压标记;若部分导联改变了定准电压,可将改变后的电压标记打在所有改变了定准电压导联的两端。
描记心动周期数无心律失常者,每导联以描记3个有效和完整(即基线平稳、无干扰、无伪差、始终均在T-P段上)的心动周期为宜,心率快者可适当增加。任何情况都不得少于3个。各类心律失常所需描记的长度有很大差异,若仅有固定的QRS异常,如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可与正常者相同或稍长;若波形或间期多变则要延长描记时间,原则上应有利于诊断。文氏周期应保证有一个导联记录两个以上周期。
另外,我国心电图的操作及诊断报告尚无规范的格式,也缺乏统一标准。最近,我们翻译了《2009年国际心电图标准和诊断指南》。但该指南源自西方国家,是否适合东方人群还需深入研究并论证,因此应尽快研究制订我国的心电图标准。(时仲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