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坚守军事医学前沿阵地的古稀“战士”

2018-12-13 18:43:57浏览:26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通讯员郝成涛路秀广□本报记者王璐王德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8年3月生,山西省清徐县人。1962年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

□通讯员 郝成涛 路秀广 □本报记者 王璐

 
王德文: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8年3月生,山西省清徐县人。1962年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成员,院新武器生物效应及防护研究中心主任,全军军事病理学和新武器生物效应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军十五医学科技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任全军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顾问,军事病理学专业组组长、中国体视学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视学和图像分析杂志副主编。
 
从事核武器伤、放射与辐射损伤、现代火器伤、高新技术武器伤和创伤修复等病理学研究49年,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973”、“863”、“709”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队各类重点与指令课题数十项,1964~1996年参加我国首次至最后一次所有类型核试验,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4项,军队一等奖4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14项,后勤重大科技成果5项。主编专著10余部。共有公开发表及保密论文300余篇。
 
他,全程参加了我国核武器生物效应研究。当蘑菇云在西北大漠腾空而起时,他和战友们冲向离爆心最近的地方,在那片亘古荒凉的戈壁滩上创造了科学史上的传奇。
 
他,致力于高新技术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研究。我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后,他带领科研团队继续坚守军事医学研究这块高地,在显微镜下探索那些肉眼无法发现的神秘现象和规律,默默地为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呕心沥血。
 
他,有一个最大的心愿,要在有生之年帮助为国家和军队建设我国第一个军事医学博物馆,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战争、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他,就是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的军事病理学家,我国军事医学病理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王德文。
 
1962年,从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大学毕业后,王德文怀着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理想,走进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大门。49年过去了,他的事业、生活乃至整个生命都与军事医学研究紧紧相连。
 
“我就是少活20年,也要为祖国的军事医学事业填补空白!”
 
1945年,一枚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投放到了日本广岛。原子弹的巨大杀伤破坏力,震惊了全世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加紧了核武器损伤的医学防护研究。
 
上世纪60年代初,为打破某些核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我国在西部戈壁大漠开展核试验的同时,开展了核武器生物效应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组织精英力量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承担起这项关乎国家安危的秘密使命。时年26岁的王德文,怀着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理想,毅然加入到核武器生物效应研究的行列中,成为这支队伍中光荣的一员。
 
核爆后,几秒钟内,就会产生100多种放射性核素,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王德文和战友们总是不顾生命危险,冒着遮天蔽日带有放射性的尘埃第一时间冲进离爆心最近的地方,回收猪、狗、羊、猴、大白鼠等各种试验动物。作为从事军事医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王德文明白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他说:“核武器损伤的防护和救治研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可借鉴的资料十分有限,全靠数据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我就是少活20年也要为祖国的军事医学事业填补空白。”
 
在一次核试验中,王德文和战友们在爆心附近的山洞里布放了动物,核爆后,山洞塌方,洞内的石块随时都在噼里啪啦地往下掉。为防止意外发生,试验基地的领导下令封锁了洞口,任何人不得随便进入。王德文说什么也舍不得放弃这些宝贵的实验材料。他拿出一套适用的回收方案找到基地领导,恳切地说:“这些实验动物的意义很大,西方国家凭着巨大财力搞了上千次试验,我们不靠拼命精神搞研究,拿什么防护成果保护我们的国家?”基地领导被他的精神感动了,派出小分队,携带监测设备,保护专家们进洞回收动物。出发前,指挥员做了战前动员:万一不测,就是拿命换,也要保护好咱们的专家……也就是通过这次回收的动物,为国家研究核爆震动伤提供了关键和珍贵的生物依据。
 
就这样,从我国第一次核试验开始到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几乎每次核试验都能看到王德文的身影。 王德文是参加过我国核试验次数最多,对不同类型核爆炸生物效应规律和特点及其防护进行系统研究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我国医药卫生领域迄今为止唯一的科技进步特等奖——“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研究”,他是其中“有突出贡献的成员”。
 
“假如有一天,这些武器投向我们的家园,我们拿什么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全?”
 
1996年9月,我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以后,王德文有了新的选择,他可以放弃军事病理学研究转向其他民用研究领域。然而,这位默默无闻奉献在军事医学研究前沿的老兵,毫不犹豫地继续留在了这块高地……
 
近些年,世界上发生了几场高科技局部战争,战争中使用了大量高新技术武器。这些高新技术武器引起了王德文的注意。“有些武器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就更谈不上有效防护了。假如有一天,这些武器投向我们的家园,我们拿什么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全?”已近花甲之年的王德文每每想到这些,就寝食难安。在多方努力下,由他牵头组建起了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和医学防护研究平台,对未来战场的高技术常规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的致伤规律以及医学防护展开了深入研究。
 
王德文带领科研团队不断取得可喜成果。他在现代高速火器伤病理学研究中,首次提出人体不同部位的间接损伤机理具有不同性的新观点,揭示其规律和特点,并推广到全军应用,对提高我军现代火器伤救治水平,减少以前被忽略的间接损伤所致伤亡有重大意义,并获得该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新概念武器损伤效应与防护研究中,先后完成了百余项新武器杀伤效应和新装备生物防护效应评价研究,为我国武器和装备的改进、定型及生产提供了直接的生物学依据。
 
“这是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价之宝,我要让它告诉世人: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今年72岁的王德文教授,满头浓密而花白的头发,粗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思维敏捷,声音洪亮,虽已过古稀之年,但决无老迈龙钟之态。
 
王德文的同事和学生们都知道,他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帮助国家和军队建好我国首个军事医学博物馆,让它告诉世人: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上个世纪80年代,王德文逐步把收集来的标本、实物进行展览,从最初的“走廊展柜”,发展到初具规模的标本陈列馆,再完善成声、光、电演示设备齐全的全军军事病理博物馆。经过他和学生们的精心打理,截至目前,已收集各种藏品4000多件,33个国家的军事医学代表团的学者以及5000多名学生和群众先后参观了这个承载厚重军事医学研究历史的军事医学病理博物馆。
 
“军事医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必须认真地保存下去,好多东西都是前人拿鲜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无价之宝。新的军事医学博物馆建成后,这些丰富的标本和资料将成为军事医学、病理学、法医学、环境医学、人类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宝贵资料,同时,必将成为我国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看着已经破土动工的博物馆新址,王德文感到非常欣慰。
 
如今,他依然勤奋忘我地工作在军事医学研究的前沿。王德文,这位继续“奋战”在军事医学前沿的古稀“士兵”,像戈壁的胡杨和红柳一样值守在军事医学求索的漫漫征程上。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心梗发作早期心电图可正常

上一篇:

巯甲丙脯酸致白细胞减少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