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统计数据称,全球超过4.5亿人患有精神疾患,有更多的人存在精神问题。西方心身医学试图在行为、心理方面,也从遗传因素以及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平衡等途径来寻找解决办法,但疗效、成本和副作用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找更好的方法。与此同时,中医心身医学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当今心身医学发展的新方向。
当今社会的快速变革、工作压力的骤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使每个人的精神卫生方面每时每刻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中医心身医学在心身同治、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指导下,成为当今心身医学发展的新方向。
心身医学是中医学与时俱进的选择
中医药学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时代,每一次理论和实践的飞跃,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密不可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急剧变化,学术思想活跃,诞生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这是中医学的第一个时代。东汉时期,伤寒病猖獗,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三阴三阳的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伤寒论》是中医学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这是中医学的第二个时代。金元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乱,运用经方已经不能完全治疗当时的疾病,所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和朱丹溪在继承《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寒凉、攻下、补土、滋阴派,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这是中医学的第三个时代。进入清代,温病流行,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创立了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温病学说一直在指导温病即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这是中医学的第四个时代。
21世纪,心身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疾病谱由过去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为主,转化为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原因引起的心身疾病为主。据统计,我国综合医院门诊中心身疾病占26%~36%,住院患者的心身疾病占了心身疾病人群的79.99%。肿瘤患者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6%~76%,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则接近100%。上海专家对国内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调查发现,纯粹生物因素导致死亡的只占27.8%,而有心理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死亡的比例高达72.2%,且这一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这警示人们对心身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中医学必须与时俱进进入第五个时代——心身医学时代。
现代心身医学从中医寻找出路
世界心身医学会前主席Tatjana Sivik博士指出:“心身医学起源于中国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WHO心身医学专家也提出:“世界心身医学要向中医学寻找智慧。”
2010年9月,第14届亚洲心身医学会在中国北京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科赵志付教授被选为会议主席。来自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500多人参会。此次大会有别于以往现代医学的主流趋势,使中医屹立于世界心身医学之林。此后,与中医心身医学相关的论文、专著大增,中医心身医学方面的相关课题获得了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更多机构的资助。
中医心身医学发展前景广阔
10年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诞生了第一个中医心身医学科室。通过不懈努力,至2010年,这个科室已经诊治了10余万名国内外患者。1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身医学科的医务人员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的课题研究,牵头举办了十几期心身医学沙龙,邀请国内心身医学界著名专家,对中医和西医心身医学各个系统疾病进行了深入讨论。
赵志付教授说,中医心身医学学科的壮大在于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也在于医学大环境的发展,但最重要的还是患者对疗效的肯定。故而中医心身医学的发展须以疗效客观化为方向,进行理论的创新,制定客观的指南,进一步实现学科的现代化、人文化、国际化。他同时提出,中医心身医学科室应在各级医院普及,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加大医务人员临床心理知识培训力度,使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都能做到心身同治。(秦 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