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临床科研采用的数据70%来源于病历资料,这预示着科研水平与病历质量直接相关。
另一现状是,现在临床学科越分越细,而我们通常采用的病历记录格式仍为大内科或大外科的格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及科学研究的需要。
我们需要一种格式,它不仅能大幅减少医生书写工作,还能减少人为判定、人为描述所造成的对同一程度患者病情判定的差异,规范同一症状、同一体征的陈述,提供可靠的分级或分组,反映真实的诊疗过程。
为此,建议开发并推广使用具有不同学科特色的专业表格病历,把病历书写水平差异控制在一定区间内。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不同医疗机构对同一患者病情判定和诊疗过程的评估,实现患者诊疗过程的系统性和序贯性,减少医患纠纷;也可以优化病历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病例收集,节约科研成本,为横向、纵向科研体系的建立、实施夯实基础。
仅有标准化的病历格式还不够,还要有标准化的内容。这个标准化不是说要千篇一律,而是要实现对患者的规范化诊疗、程序化管理,从而赋予病历资料标准化的内容和结论。
医学创新需要走医、教、研一体化的模式,它需要一个标准的起点,通过规范化诊疗、程序化管理获得的临床资料就是我们的起点。这个起点将有助于减小不同区域医疗水平的差异,改善就医难、看病贵。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我们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更加精确评估新技术、新药的临床效果,将诊疗过程细化至每一个细节,可有效降低非系统性误差,为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帮助。
(李湛祺 霍江河整理)